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我国航天的每一步,都体现着中国式的神奇效率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太空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一号其实是一艘初样产品。”戚发轫回忆说,实际上,那是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首次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考核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利用这一机会,工程指挥部决定发射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借以验证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整个大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神舟一号设计了最小配置方案,飞船的13个分系统只采用了8个。
“让初样产品上天是要冒一定风险的,”戚发轫用“度时如年”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在飞船运行21个小时里的忐忑不安,“直到返回舱落地,我的心也才落了地。”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再次载着中国航天人的希望飞上太空。这一次,飞船运行时间从神舟一号的1天增加到了7天。
神舟二号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和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那是对工程总体和各系统的第一次全面考核。”当时任飞船系统总指挥的袁家军说,在返回舱返回后,神舟二号的轨道舱按计划留轨运行了约半年时间,获取了大量宝贵的数据。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升空。
与前两艘飞船相比,神舟三号对一些直接涉及航天员安全的系统进行了改进和提高。
神舟三号仍是无人飞船,但船上却有人的身影——“模拟人”。
“‘他’装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以及形体假人,能够模拟航天员呼吸和心跳、血压、耗氧以及产生热量等重要生理参数,为航天员进入太空探路。”第一任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宿双宁说,与美国、前苏联先把动物送上太空试验不同,“模拟人”是我国载人航天的一项创造,事实证明,“模拟人”成功地完成了使命。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这是我国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前的最后一次无人飞行试验,飞船的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行时完全一致,载人航天涉及的各系统包括应急救生区全面启动,甚至连航天员的换洗衣服都给装上了。
前3次无人飞行试验中发现的有害气体超标问题,在神舟四号上得到了彻底解决。
……
一步一步,中华民族终于走到了梦圆太空的时刻。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并在飞行21小时后安全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两年后的金秋时节,神舟六号载着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再升太空,在为期5天的飞行中,他们脱下航天服,从返回舱首次进入轨道舱进行了空间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活动。
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
有限的国力,使中国航天人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在进行载人飞行之前,可以发射近10次,甚至10多次无人试验飞船。我国只进行了4次无人飞行试验就实现了载人飞行,有很多东西只能靠第一次来检验。
“平均一年一艘飞船,而且每一次状态都有变化,这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与生产力量还不成熟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快的速度。”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