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0.3%的土地面积创造10%的工业总产值
“十五”期间,广东高新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其中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33%、34%的速度增长,以仅占全省0.3%的土地面积,实现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10%的比例,带动了全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了自主创新工作的稳步发展。
目前广东有高新区16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10个,实现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300多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4300多亿元,年均增长34%;出口创汇总额由45亿美元增加到266亿美元,年均增长55.6%,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4.9%增加到2004年的13.9%。
2005年,广东16个高新区继续保持迅猛发展势头。1—11月,实现工业总产值5096.56亿元,同比增长28%;工业增加值1037.02亿元,增长28%;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792.26亿元,增长30%;实际上缴税收163.14亿元,增长28%;出口创汇总额312.34亿美元,增长28%。特别是6个国家级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十五”以来,广东省以高新区建设作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大力实施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战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广东各高新区自成立以来,坚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线,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新路子。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始终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势头,2004年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182.32亿元,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73.3%,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37.2%,2005年预计可达4100亿元。
二是通过自身发展壮大,带动了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近年来,广东高新区注重加强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珠三角地区联手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等措施,利用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服务和品牌效应促进了欠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中山火炬开发区与阳西县合作开发建设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总规划面积11000亩,目前已成功引进10个大项目。通过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既加强了高新区之间的互动,也促进了珠三角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不同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成效十分明显。
三是通过集约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高新区产业发展坚持高起点、高技术、高效益,努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集中提供优质高效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积极倡导绿色和清洁生产,严格限制污染企业,优化和提高了资源配置使用效率,并为发展循环再生的绿色经济做出了应有贡献。“十五”以来,广东高新区以仅占全省0.3%的土地,实现了约占全省10%的工业总产值。通过坚持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促进了区内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促进全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通过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推动了自主创新工作稳步开展。高新区始终高举创新的旗帜,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的软硬环境,成为企业创业发展的摇篮和热土,成功孵化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如深圳高新区成长起来的华为科技每年申请上千项发明专利,仅在3G技术方面就累计拥有2700多项专利,其中95%以上是发明专利。“十五”期间,广东16个高新区累计专利申请量超过2万件、专利授权量超过1万件。以华为、TCL、中兴、风华等为代表的企业实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截至目前,广东高新区内名牌产品达到40多个,占全省名牌产品的25%左右。国家级、省级新产品100多个,占全省新产品总数的35%左右。(刘成刚 左朝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