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辉煌的篇章中,区域协调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五”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也是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的五年。“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新跨越”,随着这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联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区域发展:从“单极突进”到“多轮驱动”,总体战略全面推进
关键词:区域协调总体战略
关键数字:
●西部地区2000年—2004年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2%,与全国地方平均增长速度的差距由“九五”期间的1.3个百分点缩小到0.7个百分点
●东北三省2004年GDP增长均超过10%,实现了2000年以来的最大增幅
有人说,中国的经济就像一架多引擎的汽车,长期以来主要靠“东部引擎”单极突进。如果把其他“引擎”作用都发挥出来,多轮驱动,增长潜力不可小视。
新世纪之初,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东部对全国GDP的贡献率为57.8%,其他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正在拉大。如果不采取措施扭转这种局面,就不可能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十五”期间,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坚持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2000年1月,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开了帷幕。从2000年到2004年,中央财政建设资金、中央对西部开发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国家累计新开工重点工程70项,投资总规模约1万亿元。
得益于投资的拉动,西部地区的发展正在提速:2000年—2004年,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2%。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正在缩小。
背着“包袱”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也开始减负。2004年,国家在东北8个行业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继2003年第一批100个工业结构调整改造国债项目批准立项后,2004年又安排了第二批197个国债项目立项……使东北三省经济运行步入快车道。
2004年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让中部省份的人们心头一热。2005年,中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东部始终没有放慢发展的脚步:2004年,长三角的经济总量首次超过全国总量的20%,财政收入占全国25%,出口占全国33%以上……
东中西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正在逐步改善。国家发改委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前三季度,东部与西部地区GDP增速差距由上年同期的1.2个百分点缩小到0.5个百分点;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差距由2.5个百分点缩小到1.5个百分点;东部与中部地区的差距由1.4个百分点缩小到0.5个百分点。
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效益和质量,不能再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老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
关键数字:
●2004年与1990年比,全国火电供电耗煤、吨钢可比能耗、水泥综合能耗分别降低11.2%、29.6%和21.9%,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
●2004年,全国4150个项目被清理,4813个开发区被核减,近2.5万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被压缩
发展是硬道理,但无论发达地区,还是正在急起直追的欠发达地区,都必须调整思路,谋求科学发展。
曾经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的东部,正逐步感受到资源的制约,能源与资源、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中西部、东北的发展会不会重蹈东部覆辙?
“十五”期间,中央坚定不移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使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增长过快的投资得到抑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项目被淘汰。
东北地区投资相对加强,中西部地区投资保持适度增长。东部地区则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避免片面追求增长速度。
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在学习东部经验的同时,充分吸取东部教训,少走弯路。山西现有各类煤矿3000多个,比5年前减少了一半。许多地方根据自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协调发展:迈向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新阶段
关键词:要素流动 产业转移
关键数字:
●到2005年,已有3万多家东部企业到西部投资,投资额超过5000亿元
●西部地区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近1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接近150亿美元
“十五”期间,我国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出现了新变化,东中西部产业雷同状况得到改善,区域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在国家政策和市场机制作用下,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到2005年,已有3万多家东部企业到西部投资,投资额超过5000亿元。
东部利用西部优势,参与西部资源开发,缓解了自身资源制约的矛盾。北京市投入100亿元,与内蒙古合作开发电力,在托克托县、达拉特旗两地的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电力项目成为当地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越来越多的地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了共同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给百姓带来了实惠。2004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031元和2192元,分别比1999年提高了41.9%和31.9%。其中,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52.4%,增幅居全国第一;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2004年农民纯收入分别增长12.7%、18.6%和19.8%。
编辑点评
回眸“十五”,我国经济和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区域发展战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五”的成就表明,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区域间由失衡走向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的形成,有自然的、历史的多种复杂原因,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对此,我们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统筹区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坚定不移地继续推动东中西部良性互动,让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建设和谐社会。(记者 赵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