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12日,从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上传来消息,经过一个半小时紧张而审慎的研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年)》获得原则批准。
依照新《总规》中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北京明确了各区县的“功能定位”,初步推出了以顺义、通州、亦庄进行重点发展的11座“新城规划”,以及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新《总规》的“出炉”,使北京城市发展在过去几十年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起点。而一系列配套措施的推出,更是为北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新城疏解旧城压力 均衡城市整体发展
——重点新城规划与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50多年来,如何发展与保护北京这座历史名城,并使两者协调发展,一直让北京的“管理者”思量再三。
2005年年底,在新《总规》的基础上,北京初步推出了顺义、通州、亦庄等11座新城的发展规划,以及《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5年-2020年)》(以下简称《中心城控规》)。
这两个“配套”措施的推出,不但让北京城的发展与保护“两不误”,也在均衡城市功能和布局的同时,为北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顾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苏联专家的影响下,北京首先对城市性质进行了彻底的革命———把一个工人阶级仅占4%的消费城市,改造成为一个工人阶级占1/4以上的莫斯科型的大工业城市。
诚然,重工业的大发展,拉动了建国初期北京市的经济发展,不但给“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注入了无限活力,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旧城保护的经济基础。
但是几十年过去了,高能耗的重工业,使得原本资源就匮乏的北京开始“不堪重负”。
1993年,北京的城市性质被明确定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而这次国务院批复的新《总规》则进一步明确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名城、宜居城市”。
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性质的明确定位,让北京的新城发展与旧城保护有了“科学依据”。
重点新城发展着眼“后奥运时代”
“2020年,通州、顺义、亦庄三个重点新城的人口总规模将控制在250万人。”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黄艳表示,北京未来要在原有的卫星城基础上,发展11个新城,其中重点发展位于东部发展带上的通州、顺义和亦庄3个新城。
根据规划,3个新城将成为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疏解及新的产业聚集的主要地区,共同构筑中心城的反磁力系统。
2020年,顺义新城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90万人左右,新城规划用地规模控制在104平方公里,但这里还不包含首都机场用地。
在依托首都国际机场,构建会展、商务、物流等“临空产业”的同时,顺义新城还将发展汽车制造等现代制造业,力求成为促进北京和环渤海地区发展的临空经济产业引擎。
在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将集聚发展,在成为综合产业新城的同时,辐射并带动京津城镇走廊产业发展,成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中心、高端产业服务基地和国际宜业宜居新城。
2020年,亦庄新城总人口规模规划将控制在70万人左右,新城规划用地规模控制在100平方公里以内。
而位于顺义与亦庄之间的通州新城,2020年,其规划人口总量为90万人,新城规划用地规模控制在85平方公里以内。在成为面向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服务新城的同时,京津冀区域服务中心与文化产业基地将是其最大特色。
事实上,三个重点新城将作为一个组团带状城市统一整体规划,在配合中心城优化调整,促进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为“后奥运时代”的北京奠定产业基础,满足了今后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