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养东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反观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其所包含的10个郊区县,不仅“暗扣”着新《总规》城市空间新结构中的“两带”,也承担着北京未来生态涵养与产业拓展的重任。
在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亦庄组成的“城市发展新区”,将以各级工业园区为依托,按照产业集群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在争取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同时,与天津滨海新区“遥相呼应”,最终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以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为主构建的“生态涵养区”,则将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资源开采型企业,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以及消耗低、污染少的服装加工、食品饮料等都市型工业。
毫无疑问,根据区域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而制定的区县功能定位,不仅保证了各区县的可持续发展,也避免了因地方利益破坏“全市一盘棋”的战略思路。
而“因地制宜”的区县功能定位,更意味着北京已不再单纯地看重简单的GDP增量,开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专家领衔公众参与规划思路科学人性
——规划思路与方法
科学的规划,源自科学的规划思路与方法。2004年11月6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修编成果公示的第一天,位于前门的北京市规划展馆西大厅里熙来攘往。在驻足细观的人群中,除了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普通的市民。而这在北京50多年的城市规划史上也是首次。
“《总规》修编关系到每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因此也就应该听取各方意见。”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当时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办主任谈绪祥回忆说。
早在此次总规修编工作的启动阶段,市委、市政府便确定了“政府组织、部门合作、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新工作方式,以保证新《总规》更为科学合理,更为人性化,也为今后城市的科学规划打下了基础。
据了解,此次修编,前后共有近200位专家为《总规》修编“出谋划策”;同时通过电话、网络、电视、调查和公示等途径,收集市民正式建议近3000条,以求规划能考虑到居民实际生活中的细节。
在这一场规模空前的政府、专家、市民“总动员”的背后,政府部门的规划思路,也从计划经济时代建设、管理、营运“大包干”的项目建设规划,转向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的发展管理规划,体现了市场经济时代下,政府职能的进一步“回归”。
新城发展与旧城保护,生态涵养与产业发展,中心城“减负”与郊区县“壮大”……北京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在注重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昂首阔步地走向2008年奥运会,迎接奥运会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明天。(记者 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