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跨越、从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迈进的进程中,“科教兴省”始终是浙江坚定不移的发展战略。据科技部最新统计监测表明,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七位,比1996年上升3位;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六位;科技进步环境指数49.23%,科技活动投入指数43.55%,上升幅度双双位居全国第一。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浙江有14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五位。
中央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以来,浙江积极行动、认真贯彻。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建设科技强省的核心内容,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又部署了加快自主创新的指导原则和重点工作,初步形成了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氛围和合力。下一步,浙江以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任务。今年,由省委书记习近平主持,省委政研室牵头,省委办公厅、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等部门参加,将深入开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课题调研。
近年来,浙江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进行了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不拘形式向国内外积极“引智纳贤”,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自2003年起,浙江实施了“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重要举措,集聚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浙江省各地与中科院、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诺基亚、三星、阿尔卡特、西门子等众多国内外大院名校、大企业合作,建立分支研究机构或共建重点实验室、科技园、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等,总数近300家。通过这些创新载体集聚科技人才6500多人,超过了浙江50年来创办的40家省属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的总数。制度化、股份制的长效合作机制,大大提升了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水平。
二是以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网上技术交易市场“永不落幕”。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从2002年正式投入运行以来,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技术市场供求双方对接的新型平台。“浙江的钱全国用,全国的智力浙江用”,通过这个平台,采用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的交易手段,为技术流动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快速有效的通道。已吸引全国4.7万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及中介机构加盟,8万多家企业建立交易网点,在这里“抛出”的技术难题招标项目累计有3.5万多项,合同金额93.2亿元。在网上技术市场,由企业出课题、出经费,吸引国内各地高校、科研院所承接课题,上万名科技人员和专家针对企业需求开展研究,推动浙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三是企业正成为技术创新主力军,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框架。在浙江,企业科技投入、企业研发机构、企业科技人员、企业承担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企业申请和获得授权的专利这5项指标,均占全社会总数的80%以上。浙江的民营经济也将目光投向科技创新,浙江民营科技企业的数量和产出规模均居全国前列,浙江省着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目前,全省已创建55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其中绍兴纺织业、宁波生产力促进中心、永康五金、湖州淡水鱼、嵊州长毛兔等5家被列为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让、新技术推广、信息咨询等全方位服务。
“十一五”开局,浙江提出要用15年的时间,在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公众科学素养等方面居于全国前列;让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决定性作用,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得到全面改造提升;同时浙江要成为区域性国际化科技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国内外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