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陇东粮仓”的甘肃省庆阳市北部遭遇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缺水人口近20万,有人卖羊换水,有人到宁夏拉水,有人饮用苦咸水,部分羊畜饮用苦咸水后腹泻死亡。为此,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开展抗旱自救,确保了灾区大局稳定。同时,5、6月份发生6次降水,使旱情有所缓解。
庆阳市是周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曾被誉为“陇东粮仓”。据了解,从2004年9月至今,庆阳市北部环县、华池、镇原、庆城4县降水总量偏少二至四成。其中,去年3至5月滴水未降,发生了大面积春旱和春夏连旱。去年冬季,北部26个乡镇没有一次有效雨雪过程。全市当年的干旱程度、范围和强度,仅次于历史特旱年1951年,是1952年以来最严重的年份。今年1月份以来,全市虽发生雨雪过程十多次,但总降水量与历年同期相比总体偏少。特别是环县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六季连旱,连续干旱时段达570多天。
由于降水稀少,墒情较差,蓄水不足,北部山区人畜饮水和城镇供水出现困难。据调查,全市缺水人口近20万,另有近40万头牲畜饮水发生困难。甜水镇何塬村倪平庄自然村的22户群众从去年1月份开始拉水,现在已耗资7.4万元,户均3300多元,占年收入的2/3以上;南湫乡80%的人口缺水,全乡只有代家洼村一眼苦水机井供水,日出水量不到20立方米,群众为了争水抢水,昼夜排队等候;环县北部13个乡镇的学校、机关单位吃水困难,有的到县城去运,有的到宁夏去拉,运距远、耗资大。部分群众被迫饮用苦咸水,一些羊畜渴极饮用苦咸水后腹泻死亡;因土壤底墒不足,部分地域的冬小麦返青率低、苗情差,并不同程度地出现株黄甚至死苗断垄现象。
庆阳市的旱情,引起了甘肃省各级政府和省抗旱防汛指挥部的高度重视。省里一次向环县投资300万元,解决6个乡镇的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问题,这些工程已经开始发挥效益; 庆阳市委、市政府两次拨款200多万元解决环县北部13个乡镇的吃水问题;水利部门深入灾区,寻找水源、组织春检,维修水利工程设施,完成抗旱浇地面积30多万亩。
目前,灾区群众情绪稳定,社会安定。(记者 曾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