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6月27日电(记者李鹏翔)困扰我国黄姜产业多年的污染控制技术难题日前被湖北省科技人员破解,黄姜加工皂素的工业流程有望实现清洁生产。“黄姜皂素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及示范工程”26日在十堰市竹溪县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项目验收和专家鉴定。采用新工艺后的加工项目污染总量削减到传统工艺的四分之一左右。
来自国土资源部、吉林大学等单位的10多名专家鉴定后认为,项目总体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创新性强、实用性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产生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经过两年多攻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焰新教授领导的课题组,自主研发了“糖化-膜分离回用-水解”黄姜皂素清洁生产新工艺,并在竹溪县建成了年产50吨皂素的示范工程。新工艺在酸水解前实现了黄姜中淀粉糖的有效分离,减少了生产用酸,并回收利用了使用水,从而使污染总量削减到传统工艺的四分之一左右。
根据测算,使用新工艺后,盐酸用量减少65%,水的循环回用率超过85%,末端废水产生量小于70吨/吨皂素。废水经处理后实现达标排放。
据了解,湖北十堰是我国黄姜的重要产地,种植面积曾达到86万亩。黄姜种植是当地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但是,由于黄姜提取皂素过程中产生大量难以处理的高浓度酸性废水,严重制约了黄姜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威胁着“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水源地的安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