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前,河南省义马市信访局撤销,信访工作划归新成立的群众工作局。
2005年1月4日,当群众工作局挂牌成立的时候,人们对此议论纷纷:该不是在玩“换汤不换药”的文字游戏吧?
一年半后,记者踏上豫西的这片热土,感受到当地人民对群众工作局深深的信任,他们亲切地称之为“咱们的群工局”。在大路旁,在村民家,群众都说,这不仅是名称的变化,而且是从办事效率到实施效果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参加过淮海战役的王振中老人对记者说:“群工局更好地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有啥难事,他们都热情耐心地帮着办,群工局真是我们的家呀!”
办结速度变快了
义马市群工局的门口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这样的问候语:“累了你就歇歇脚,渴了你就喝杯水,气了你就消消气,这里就是你的家。”
炎炎夏日,推开玻璃门,一股凉气扑面而来。正在办公的张志敏对记者说:“我们装了空调,办公条件比市委大楼好多了,这都是沾了群众的光啊!”义马市委书记张英焕介绍,市委、市政府拨专款45万元,于2004年底建成这座大楼。
硬件设施具备了,还要赋予新的内涵。群工局与信访局的最大不同,就是除保留信访局的职能外,新增原属民政部门的扶贫救济、低保部分职能,原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劳动就业、争议仲裁部分职能,原属司法行政部门的法律服务部分职能以及原属科技部门的科技扶贫职能。这些部门常年派人在群工局设立服务岗,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2005年3月30日,一位老大爷手牵两个穿着孝衣的男孩哭着来到群工局,他叫郭百虎,是东区办事处程村二组村民。两年前,他儿子在外打工时不幸身亡,祸不单行的是,其儿媳3月27日在私营浴池洗澡时,因浴池线路漏电被当场击死。
噩耗传来,郭大爷悲痛万分。可是又有谁知道,家徒四壁的他连给儿媳下葬的钱都没有。他与浴池主人协商赔偿事宜,谈了三天都不能达成一致。
这是一例民事纠纷,照以往信访局的工作程序,只要告诉郭大爷走司法渠道解决就行了。但群工局的同志认为这也是他们的分内事,应该把这个忙帮到底。
接待科的同志领着郭大爷祖孙3人到小饭馆吃了热气腾腾的早餐,与此同时,群工局立即召集法律、民政等岗位的服务人员,并通知镇、村的负责人一起开了个短会。会上,在民政服务岗值班的同志向郭大爷讲清有关政策规定,在法律服务岗值班的同志从父母赡养费、未成年人抚养费、丧葬费等方面,一笔一笔为郭大爷详细地计算合法应得的死亡赔偿金。
在群工局的协调下,浴池主人当天就答应向郭大爷赔偿7.5万元。儿媳终于入土为安,一周之内郭大爷拿到赔偿金。春节期间,群工局协调将他的两个孙子纳入低保范围。郭大爷老泪纵横:“没想到那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还是咱们的群工局好啊!”
业务领域变宽了
改名之后,信访工作依然是群工局工作的一部分,多而杂的工作最能考验干部的“能”与“耐”。有人说:“群众工作是个筐,什么困难都往里装。”
2005年11月15日17时,泰山路办事处狂口村李治国等3位村民急匆匆来到群工局。原来,李治国的母亲身患癌症已到晚期,浑身疼痛难忍。看着母亲极度痛苦的样子,儿子急在心头。最好的办法是注射麻醉药品,但是麻醉药品要凭专用卡才能领取。
心急如焚的李治国找到卫生局,卫生局说归药监局管,李治国又跑到药监局,药监局说这项业务归卫生局管。就这样,李治国来回跑,一天下来也没拿到麻醉卡。无奈之下,李治国找到了群工局。
这时已到下班时间,作为第一接访员,群工局局长程相渠二话不说,立即通知卫生局、药监局主管领导到现场。一问才知道,是因为药监局没有及时将麻醉卡移交给卫生局。
22时,药监局取来卡,卫生局盖完章,李治国拿着麻醉卡,高高兴兴地走了。
既要一如既往地抓信访,又要跳出以往信访机制的束缚,与时俱进地拓宽工作领域,特别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让群众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是义马市群众工作局自加的压力。
西区办事处石门村村民杜玉安当过民办教师,做过村干部,开车搞个体运输出了事故,种果树亏了本。老杜为怎样过上好日子发愁。2005年1月15日,老杜来到群工局帮扶济困室。接待员李玉梅除了耐心讲解相关科技致富知识外,还把老杜的想法反映给群工局领导。
群工局认真研究之后,把老杜推荐给科技局,认为可以让老杜尝试着搞石磨面。考察可行性之后,科技局投入14000元,供老杜购买石磨、电力设备以及原料。3月,老杜亲手加工的石磨面开始销售了。
今年7月7日,记者一到石门村,就被喜笑颜开的老杜引到磨房,只见5个石磨一字排开组成一条生产线。仅凭这小小的石磨,老杜年收入4万元。
运行机制变顺了
义马是一座新兴的煤炭工业城市,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在短短3年间翻了一番。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新矛盾、新问题日渐呈现,信访稳定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于是,义马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群众工作局,对原有信访工作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群众工作机制,从被动应付上访群众到主动掌握社情民意,注重在基层发现和解决问题,构建新型的群众工作网络。
群工局办公楼第一层为群众之家,包括法律服务室、群众活动室、交流谈心室、社情民意室、帮扶济困室五个透明的服务窗口。其中,交流谈心室里每天都有一位市领导值班,面对面地为群众解疑释惑。
6年前,一名女婴被抛弃在新区办事处敬老院,其脖子长有一个很大的肿瘤。与敬老院一路之隔的乡村医生张焕景已生有一儿一女,但她觉得女婴挺可怜,便抱回家收养,到处求医问药,治好了女婴的肿瘤。张医生的行为得到乡亲们的交口称赞。
女婴慢慢长大了,却一直没有户口,上学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张医生先后找派出所、计生委以及民政局,但是最终计生证、抱养证一个也没办成,更不用说把户口办下来了。
2006年3月24日,她忐忑不安地来到群工局。这一天,正好是市公安局政委杨苏芳在交流谈心室值班接访。详细听完情况后,他当即表态,张医生的行为值得赞扬,愿望合情合理,应该特事特办。在杨政委与群工局的协调下,两天之内,张医生如愿以偿。
这样的小事,在群工局接待群众的市领导每天都会遇到,他们像对待自家的事一样来处理。如今,义马市建立了以市群工局为龙头、以办事处群众工作站为纽带、以村群众工作室为基础的三级网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义马市为了扩大服务群众的范围,建立了机关干部与群众交友结对帮扶制度和群众工作日制度。如今,市级干部每人联系1个行政村,110名科级干部分包自然村,1000多名机关干部每人与15户城乡家庭建立友好关系;每月15日为群众工作日,市领导、机关干部走出办公室,到群众中去,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鱼儿回到了水中”;群众工作日的第二天,也就是每月的16日,市群众工作领导小组开会,集中听取从基层了解到的社情民意,研究处理重大疑难和群访问题。
新的群众工作机制创建后,效果逐渐显现。2001年至2004年,义马市群众诉求总量逐年上升,而2005年该市个人诉求人数同比下降27.5%,集体诉求人数下降31.2%,2005年1月至今,没有发生赴省赴京集体上访。
义马的群众工作经验受到了广泛关注,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说:“义马市以创新理念为先导,以完善机制为重点,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改进群众工作方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做好新形势下维护稳定工作的新路子,他们的做法可以在全省推广。” (记者 程少华 曲昌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