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事业迅速发展 造福城乡居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24日   来源:经济日报

    “近来,看病价格降了,医院的设备也比以前好了!”国庆将临,湖南省常德市的皮先生兴致勃勃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为治肾结石去常德市第一医院看病,主任医生给我做诊断8元钱,化验血样、做B超花了44元钱,还打了4瓶吊针,开了些药,一共只花100多元。”

    皮先生是从常德实施的药品限价措施中受益的。以前他去医院看病,检查、化验、排队、交费等,少则两三百元,多则五六百元,而且一去就是大半天。近年来,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市民“看病难”问题,常德市政府对医院药品和服务价格做出了明确规定。

    针对群众反映“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有关部门尝试通过建立平价医院、平价药房、发展社区卫生、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措施,不断缓解矛盾。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规模、服务条件、服务水平都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

    医疗服务条件不断改善

    “现在的医疗服务条件确实好多了!”今年55岁的“老北京”曾利明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在我父母亲的那个年代,得了白内障这样的病症根本无法医治。如今,只需要进行一个几十分钟的手术,就可以使视力恢复到20岁时那样。我曾经去日本、德国等地考察过,就硬件设施而言,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如广东、浙江等地的医院,已经与这些发达国家相差无几。”

    今年50岁的李珍女士认为,提高的不仅仅是医疗条件,医生的服务态度与过去相比也有了很大改善。今年单位体检时李珍被查出患有心脏早搏,9月2日她来到离家不远的北京建国门社区医院医治。医生耐心细致地给她做了检查,为保证结论准确,还免费为她加做了一次心电图。社区医院副院长获悉她同时患有高血压后,建议她将原来一直服用的降压药改为一种能够同时治疗心脏病的新药。改药之后不久,李珍女士心脏不适的症状就完全消失了。现在,李珍已经向好多位患者推荐了社区医院。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药品生产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医疗卫生需要,遍及城乡的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并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目前,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约有1.3亿人,而上世纪80年代前,医保覆盖面只有1500万人。我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88%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国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2000个。

    新型合作医疗让农民告别“小病扛、大病拖”

    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也在得到迅速改善。从前,由于医疗费用高、报销门槛高且手续复杂,农村不少人“小病扛、大病拖”。近几年来,各地普遍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现在我们生了病也可以放心去医院看了。”江西省贵溪市周坊镇农民黄冬花说。她所在的乡镇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有3年多,这是一种报销费用累进制度,即医疗费用报销比例随着总费用的上升而提高。参与该体系的农民每人每年只需交10元钱,当治疗费用超过100元就可以报销30%至50%,而超过1万元的“大病”治疗费用,大部分都可以得到报销。同时,该镇的防疫体系也相当完备,只要交50元钱,一个小孩就可以享用从出生到15岁的所有防疫服务。

    周坊镇乡镇合作医疗办公室工作人员裴新福做了进一步介绍,每个农民交的10元钱中,有8元是归农民自己支配的,他们可以拿这些钱去任意一所医院或者私人诊所看病,另外2元钱才用作大病统筹。也就是说,每个农民实际上只花2元钱就能享受到这种医疗保险。而对重病的农民实行救助,则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通过引导和教育工作,除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以外,目前该镇90%以上的农民都已参与到这个体系中来,为农民撑起了一把“健康保护伞”。

    卫生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覆盖农业人口4.95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55.8%。通过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措施,农民医药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农民就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亿万农民正告别“小病扛、大病拖”的历史。(吴佳佳 程华)

 
 
 相关链接
· 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意见的通知
· 上海市取消医疗机构科室业务和个人经济指标挂钩
· 广东规范医疗行业收费对医疗服务价格“动手术”
· 我国社区医疗服务队伍初步形成 全科医生缺口大
· 民政部举行"明天计划"医疗服务合作协议签字仪式
· 全国各地出台多项措施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