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张旭东、张周来)中国人民银行14日发布2006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虽然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保持相对稳定,但未来我国价格走势的上行风险仍然不容忽视,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
数据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我国CPI同比上涨1.3%,比上年同期低0.7个百分点,与上半年持平,但非食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涨幅稳中趋升。与此同时,我国生产价格指数(PPI)同比涨幅有所反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幅度仍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
报告指出,尽管从长远来看我国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部分行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产能较快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相关产品价格上升,但现阶段三大因素将会进一步推动产品价格上调:
一是水、电、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将加快推进,公用事业产品价格会陆续上调,国际原油、有色金属价格高位运行,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二是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企业环境保护、职工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要求,企业在治理污染、劳动保障、安全生产、职工工资等方面的成本会相应增加;
三是各地投资冲动依然很强,投资增速有反弹的可能,未来生产资料价格仍然存在上涨压力。
央行认为,随着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但价格上涨的风险仍然不容忽视,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此外,央行第三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也显示,居民预期“物价上升”的占比升至44.2%,比第二季度提高6.8个百分点,为历史次高水平,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不乐观。
央行表示:采取综合措施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张旭东、苏万明)中国人民银行14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称,央行将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采取综合性措施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同时,还将着眼于中长期政策,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
央行流动性管理所涉及的流动性主要指范围较窄的宏观流动性,通常特指银行体系流动性,即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央行通过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进而调控货币信贷总量。
央行表示,在我国当前的流动性条件下,搭配使用央行票据和存款准备金率两种对冲工具管理流动性的方式是可行的,是维护货币政策主动性和有效性的必要举措。目前商业银行持有大量高流动性资产,单纯依赖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流动性仅是浅层对冲,而且对冲数量和进度还受到商业银行购买意愿影响。维持一定的流动性管理力度,有利于促进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有利于抑制过度投资,从而巩固宏观调控成效。
对刚刚采取的今年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央行称,存款准备金工具的运用可以增强对冲的主动性和对冲“深度”,同时,在流动性较多的前提下,小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是一剂猛药,而是属于适量微调。适当和有效的货币政策调控有利于抑制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因素,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不会影响整体经济运行的基本轨迹。
央行表示在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同时,着眼中长期,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落实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各项政策措施。
央行建议可通过改善社会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关系,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通过推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制度改革,降低居民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稳定支出预期;引导和鼓励企业适当降低积累比例,增加利润分红水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突出优势,加大对社会事业支持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中国贸易顺差缘何迅猛增长?
——央行详析中国贸易顺差成因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张旭东、李兴文、苏万明)我国近年来持续高增的贸易顺差,是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巨额贸易顺差,不仅造成了中国外汇储备额的迅猛增长,而且也引发了不少贸易摩擦。
那么,中国贸易顺差缘何迅猛增长?分析其背后的复杂成因,对当前的贸易政策出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央行14日在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认为,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而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约80%来自外商投资企业。
“它们(上述外商投资企业)不仅取得了加工贸易利润的较大份额,还通过转移定价等方式获益,我国只得到很小比例的工缴费收入。”央行报告称。
数据显示,2001年至2005年,我国贸易出口、进口累计分别为2.4万亿美元和2.2万亿美元,年均增长30.1%和28.3%。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5年我国贸易出口、进口量均居世界第三位。今年前三季度,贸易顺差增至1099亿美元,同比增长60.4%。
央行分析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加工贸易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赚取的是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增值部分,这决定了加工贸易必然出现顺差。2001年至2005年,加工贸易顺差年均增长28%,总额达4389亿美元,对同期贸易顺差的贡献率为207%。
央行表示,外商直接投资高位增长,对贸易顺差的贡献也在增大。外资大量流向加工制造业部门,带动国内生产能力增加和出口扩大。2001年至200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1.5%。2005年我国前100家最大的出口企业中,外资企业56家,比2003年增加了7家。
近年来,扣除来自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贸易顺差外,我国其他贸易方式总体上还处于逆差。我国虽是外贸大国,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还算不上真正的贸易强国。
目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拥有商标的企业不足40%,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到10%。在电子产品和设备出口中,大部分出口商品单位价值低于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同类商品。
从外商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顺差与我国总体贸易顺差同时增长的情况综合分析,央行认为,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产业转移,尤其是制造业从其他地区向我国转移。
近年来,全球贸易的地区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我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角色日益明显,从东盟、韩国等亚洲国家大量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经加工组装后,再向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亚洲国家向美国和欧盟地区的部分直接出口转变为通过中国进行的间接出口。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5年,我国分别吸收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当年出口的21.8%、11.5%和8.3%,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分别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1.4%和18.9%。与2001年相比,2005年东盟、韩国等在我国进口中的份额也分别上升,其在美国出口中的份额则分别下降了1、1.1和0.7个百分点。而同期,我国在美国进口市场的比重上升了5.8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表明,部分亚洲国家对美贸易顺差转化为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报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