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记者周玮、白瀛、隋笑飞)将图书、电影等优秀文化资源送到农家,建设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开展对农民自办文化的调研……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地及相关部门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本地区实际,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着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从“六五”开始,我国几乎用了4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才解决了县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的问题。2010年之前,我国将争取实现乡乡都有一个综合的文化站、行政村有一个文化室。
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各地举措连连:
——云南省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在“十一五”规划中,重点抓好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贫困县“两馆一站”建设工程、兴边富民工程、文物维修保护工程。
——陕西省新建一批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示范文化站,建设100个文化示范村;抓好农村文艺题材作品的创作,举办农村文艺调演;开展对农民自办文化的调研,逐步建立支持社会力量办文化的机制和政策。
——青海省组织力量,为藏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民族语影视译制节目;鼓励发展“文化中心户”、农村文化大院、民间业余剧团等各种形式的农牧民自办文化,培养和树立了一批示范典型。
——广东省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大省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增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地区之间基层文化服务水平不平衡的现状。积极探索基层文化工作的新方法,推动全省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络的建设。
……
把优秀文化产品送到百姓家门口
作为国家图书馆“全民读书月”活动之一,2007年元旦前后,国图精选了2万余册农村科普、农产品保鲜加工、蔬菜种植以及文化休闲保健类刊物,在北京通州区草厂村和大兴区长子营乡河津营村建立了中文期刊阅览室,受到京郊农民的欢迎。
把优秀文化产品送到百姓家门口,近年来,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文化部和财政部实施的送书下乡工程,已覆盖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300个、近3000个乡镇,累计安排资金6000万元,配送图书总数为511.6万册。
从2006年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到2010年将在全国建成20万家“农家书屋”。按照工程构想,每个“农家书屋”配备至少1000册的图书,30种报刊和相应的音像制品。据介绍,2006年已有10多个省市展开了“农家书屋”工程试点,建成“农家书屋”3000余家。
受各地开展基层流动文化服务工作的启发,文化部与财政部于2005年启动了流动舞台车工程。据了解,中央财政计划于2005年至2010年,每年投入5000万元共3亿元,为基层文化单位配送流动舞台车,送文化服务到农村,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2006年,为基层文化单位配送了317辆,涉及24个省区市。
努力实现“数字文化村村有”
资源建设实现了从34TB到58TB的飞跃,自建基层点突破6700个,上亿农民从文化共享工程中获得实惠……2006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喜结硕果。
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主任张彦博说,“十一五”期间,文化共享工程总体目标是,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农村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全面实施共享工程,使广大基层群众能够普遍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
让“数字文化村村有”由口号变为现实,文化部等相关部门采用共建共享的方式加大基层服务点建设,尤其是农村基层点的建设。积极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有线电视、网吧合作,建设共享工程基层点,普及优秀文化资源。到2010年,实现县县建有中心、乡乡建有基层中心、50%行政村建有基层服务网点。
在“消除数字鸿沟,缩小城乡差别”上下工夫,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广电总局等部门2006年10月联合举行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到2010年底中国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思路,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正不断推进,以数字化放映为龙头,以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基本公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