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时近正午,北京骄阳似火。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在这两座建筑中间临时搭建的场地中则是另一番热烈场景:身着印有“中俄友谊之旅”红色上装的中俄两国记者正依依惜别。
这里是“中俄友谊之旅·中国行”联合采访活动结束仪式的现场,“中俄友谊之旅·中国行”的参加者们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建设顺利进行的历史见证人。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动情的时刻。一个月前的5月25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开始举行“俄中媒体研讨会”之时,“中俄友谊之旅·中国行”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对于参加此行的中俄媒体一行50多人来说,这一个月的经历势必成为一生的宝贵财富。他们乘坐16辆越野车,辗转中国15个省、市、自治区,长途跋涉8800多公里,对沿途各地经济、文化、社会建设进行了采访报道。今天,采访团终于凯旋,收获的是难得的见闻、成功的喜悦和真挚的友谊。
中俄主流媒体的联合采访活动得到了两国领导人的关注和积极评价。日前,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介绍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德国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期间,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了一次会晤。普京表示,俄罗斯媒体对“中俄友谊之旅·中国行”的报道很多,他每天都能看到报道,他认为这是推动两国在人文和民间领域交流的一次重要努力。胡锦涛表示,去年,“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活动在中国也引起了强烈反响。由于了解了更多有关俄罗斯的情况,赴俄罗斯旅游的中国人明显增加。胡锦涛还说,俄罗斯媒体的“中国行”也受到了中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为俄罗斯新闻界朋友的采访提供了方便条件。他相信这些活动将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深化两国人民的友谊。
人民日报记者现场采访了多位参加“中俄友谊之旅·中国行”采访团的俄罗斯记者。俄通社—塔斯社驻北京分社社长基里洛夫说:“我们所到之处,风光很美,各地干部、群众对我们的接待很热情,使我们很感动。可见,中国人民对俄罗斯人民很友好,中俄两国人民有很深的感情。我在中国工作、生活了15年,曾于1986年去过洛阳、西安、桂林、成都,这次随采访团再次故地重游,深感中国发展变化特别快。”他还说,“尽管一些俄方记者在长途跋涉中也遇到了生活不太习惯、很辛苦等困难,但他们的收获很大。”《俄罗斯与中国——21世纪》杂志编辑奥莉加虽然多次来中国,但她认为这次中国之行使她获得“许多新的见闻,对中国的了解更深入了”。国际文传电讯社记者阿拉托利是第一次来中国。他说,以前主要是通过互联网间接了解中国,“这次来中国走了一圈,我对中国的印象更好了”。
俄方记者此行中的报道已在俄罗斯民众中产生了影响。基里洛夫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打印出来的署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鄂木斯克听众的电子邮件。邮件中说:“‘中俄友谊之旅·中国行’的参加者们,我祝贺你们克服所有困难,完成了一次出色的旅行。这次活动堪比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你们是好样的!”在谈及两国媒体对此次活动的报道时,基里洛夫对《人民日报》关于“中俄友谊之旅·俄罗斯行”和“中俄友谊之旅·中国行”的相关报道和本报随行记者的工作连连赞赏。
面对一位位身着红色上装、面色都有些疲惫的中俄两国记者,此次活动的中方承办单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的一番话相当贴切:“你们以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客观真实的报道,多形式、多角度、多领域、多层面地展示了一个文明进步的中国形象,一个蓬勃发展的中国形象,一个改革创新的中国形象,一个安居乐业的中国形象,弘扬了中俄两国的传统友谊,加深了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你们的出色业绩,为‘中俄国家年’活动增添了光彩,受到中俄两国元首的积极评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国际舆论的积极反响。”(记者 温宪 张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