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道路阔步前进
——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畔蓝天白云掩映下的宽广草原(7月22日摄)。呼伦贝尔地处内蒙古东北部,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这里居住着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等36个少数民族。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四大天然草原之一。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开创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的60年,是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步的60年,是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60年。60年的发展历程,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功实践,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
6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成就,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60年前的内蒙古,贫穷落后,支离破碎,满目疮痍。民族压迫、军阀混战、封建盘剥,给各族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自治区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内蒙古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和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790亿元,位居全国第十七位(1947年只有5.3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047元,位居全国第十位;财政总收入由1947年的10万元增加到712.9亿元,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列全国第十一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比例由1947年的76.72∶7.08∶16.2演进为13.4∶48.6∶38。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2006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1704.9万吨,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区牛奶、羊肉、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工业从无到有,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06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978.16亿元,占GDP的比重由1947年的6.9%提高到41.3%。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6年,全区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37.97%,新增就业人员占全区新就业人员总数的68.1%。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呈现出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局面。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发展条件明显改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力和活力显著增强。

外国客商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等待过境(7月31日摄)。依托便利的地缘优势,内蒙古加强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建设,过货量成倍增长,附加值迅速提高。健康发展的口岸经济架起内蒙古对外合作的金桥。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治区成立后,又相继成立了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和19个少数民族乡。全面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正确处理维护国家统一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保证国家整体利益与兼顾民族区域利益的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重视地方法规、自治条例、单项条例的制定和建设,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配套法规体系。近年来,各级人大共制定449个地方性法规。坚持把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工作来抓,目前全区少数民族干部在干部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正确处理各民族群众之间的矛盾,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同时,对极少数蓄意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敌对分子予以严厉打击,有力地维护了团结稳定的大局。
民族优秀文化得到繁荣和发展,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坚持深入开展党的理论和政策教育,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各族干部群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总结推广了以牛玉儒、廷·巴特尔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模范人物,为建设内蒙古、振兴内蒙古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泛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了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深入推进,打造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草原特色的文学艺术精品,民族文化进入新的繁荣发展时期。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自治区成立之前,全区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没有一所大学,各类在校生总数不足总人口的3%。到2006年末,全区已拥有高等院校36所,在校大学生25.29万人。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71.5万人,一大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奖励。医疗卫生事业长足进步。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每千名农业人口拥有的乡镇卫生院数以及乡镇卫生人员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型合作医疗覆盖全区农村牧区。体育事业不断进步。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区少数民族运动会,许多项目在国内外受到奖励。人口数量合理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2006年,全区人口2392.35万,其中蒙古族人口由1949年的83.2万增加到423.83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1978年到2006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01元增加到1035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31元增加到3342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67.73元增加到7666.6元,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十几元增加到2772元。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在做好城镇社保工作的同时,在全区范围推行了农村牧区低保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