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9月22日电(记者张桂林、林红梅)交通部有关负责人22日在此间表示,随着水上安全监管和搜救应急机制建设不断加强,长江干线水上交通安全应急体系已明显完善。
交通部海事局常务副局长刘功臣在“2007年长江三峡库区水上联合搜救演习”期间介绍说,在交通部和沿江省市的共同努力下,历时4年的长江干线水监体制改革实现了干线海事集中统一管理和长江航运公安机构“离企归政”,为长江水上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近年来,长江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以库区、港区、桥区、渡口等为重点水域,以客船、客滚船、高速客船、旅游船和危险品运输船为重点对象,以枯水期、洪水期、黄金周等为重点时段,始终强化客渡船安全监管,在长江上编制了牢固的安全管理网络。
同时,按照交通部在长江干线实施“海事巡航与搜救一体化”的总体要求,长江海事部门不断加快长江水上搜救应急体系建设,至2006年底已经在长江干线设置了118个一线应急搜救站点,建立了10个巡航救助基地,配备了156艘救助船艇,明确指定了包括拖(推)轮、消防船等在内的社会搜救船舶186艘,在三峡库区确定了150艘“川江人道救生船”,初步建立了现代化水上监管系统框架,有效提升了水上应急救助能力。仅2002年至2006年,长江海事部门共组织搜救行动1820次,救助人员28528人次,救助遇险船舶2159艘,获救财产价值约18.5亿元。
专业海上救助队伍三峡演习显身手
新华社重庆9月22日电 (林红梅、宋立仕) 9月22日上午9时30分,三峡库区万州水域突发险情:两船碰撞后20多名船上人员坠入水中。危急时刻,交通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的B-7309号直升机飞抵遇险现场,一名救生员动作娴熟地从飞机上滑落水面,将落水者救上飞机,整个救助时间不到2分钟。
这是三峡库区水上联合搜救演习中的精彩一幕。在本次三峡库区搜救演习中,交通部救捞系统的B-7309救助直升机从上海飞行1200公里,“华英388”“华英390”两艘救生快艇从上海沿江而上2000多公里,共参加直升机搜救落水人员、救助小艇搜救落水人员、直升机吊运重症伤员、直升机吊运防爆专家等5个演练科目。
交通部救捞局救助处处长朱宝柱在演习现场告诉记者,将国家专业救助队伍的救助从沿海延伸到内地湖泊、库区,是救捞系统面临的新课题。为了做好这次演习,救捞系统做了大量细致有效的准备工作。
东海飞行队队长孙岳对记者说,直升机起飞的万州机场海拔600多米,而与其近在咫尺的三峡水面海拔只有180米,直升机起飞后要立即狂降400米执行任务,这对飞机和机组人员都是个巨大的考验,再加上附近山势险峻,产生的复杂陆效更增加了直升机操控的难度。因此,直升机抵达库区后,立即展开了训练,以保证演习万无一失。
机长郭正伟把他们在演习中的完美表演归结为日常的训练。他对记者说,“像救助一样训练,像训练一样救助”是他们日常训练的宗旨。救助现场千变万化、险恶无比,要完成艰苦、危险的救助任务,只能靠日常艰苦、严格的训练。
为了三峡库区的百姓平安出行
--写在三峡库区水上联合搜救演习举行之时
新华社重庆9月22日电 (记者林红梅、张桂林) 2007年长江三峡库区水上联合搜救演习9月22日上午在三峡库区万州港水域举行,这是我国在长江上举行的最大规模的联合搜救演习,演习的目的是检验我国在长江三峡库区的水上安全应急能力,提高应急水平,让百姓放心出行。
三峡蓄水成库后,随着库区航运条件的明显改善,一些新的不安全因素也随之产生,长江三峡库区安全面临巨大压力。一是航行于库区的客船、客滚船、高速客船、旅游船、危险品运输船数量大。据长江海事局局长袁宗祥介绍,目前,长江干线上有8万多艘船舶航行。其中,在三峡库区航行的船舶有5万多艘,船员有30多万名。这些船员和船舶承担着为两岸百姓提供出行服务、为两岸企业提供运输的重任,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二是通航环境发生了变化,库区水域由三峡蓄水前的窄、险、急,变化为水更深、河更宽、浪更大,对船舶的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三是随着长江水变深、变宽,雾更多了;四是三峡蓄水后,人们对库区通航环境变化的规律仍没掌握。
交通部海事局常务副局长刘功臣表示,正是由于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长江迫切需要有一套高效、可靠的搜救指挥、协调体系,有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救、救之有效的搜救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