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印度尼西亚巴厘岛12月7日电(记者 齐紫剑 林小春)7日上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举行了4场记者招待会,“中国”成为全部4场记者会的热门词。欧盟、世界自然基金会、德国观察组织以及美国气候行动网络分别用“认真”、“建设性”、“开放”、“积极”等,来解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在欧盟举行的记者会上,欧盟代表团发言人阿图尔·朗格·梅茨格说,中国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是认真的。因为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非常关注这一问题,宣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对绘制巴厘岛路线图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梅茨格特别强调指出,他并不认为中国现在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减排量。他说,中国正在快速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要扩大能源需求。中国正在努力提高能效,这不仅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也会使自己的“能源账单”数额变小。
欧盟记者会之前,世界自然基金会人员在同一会议大厅对媒体吹风。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机构主任汉斯·费罗尔默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是建设性的。一位英国记者问:“能举几个例子吗?”他回答说,中国宣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有了相关行动的平台;中国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一系列具体行动;他们的行动是“开放的”,并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放到桌面上。
这番话引起了场内的极大兴趣。来自华盛顿的一名美国记者追问:“中国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费罗尔默答道:“为了能源安全、治理空气污染以及可持续发展。我不知你们最近是否去过中国,我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与科学家、官员进行了有趣交谈。”他说,中国政府非常认真地看待这个问题,中国在认认真真做实事。来到巴厘岛,中国还表明了大家共同合作的愿望,应对气候变化,不是“我做”,而是“我们做”。
当天,致力于环境问题研究的德国观察组织向新闻界发布了《气候变化表现指数报告》。在谈到中国问题时,报告说,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和国际政策方面得分高,这让人们有了希望;中国将通过提高能效,实现自己雄心勃勃的目标。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颁布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5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决定颁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规定,以及中国国情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部门和几十名专家,历时两年,编制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家方案》回顾了我国气候变化的状况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不懈努力,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与挑战,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阐明了我国对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及国际合作需求。我国的《国家方案》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代表呼吁各国真诚合作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新华社突尼斯11月18日电(记者刘顺)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18日在突尼斯呼吁各国真诚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于庆泰在突尼斯举行的非洲和地中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国际合作研讨会开幕发言中指出,气候变化关系到各国发展、人类生存和地球未来,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次会议表明非洲和地中海地区国家正为应对挑战作出努力。

12月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右)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新华社记者 段卓力 摄
联合国官员:北京"绿色奥运"战略将产生积极影响
新华社印度尼西亚巴厘岛12月5日电(记者齐紫剑 高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5日说,北京举办“绿色奥运”的战略将为许多国家作出榜样。
正在此间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德博埃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北京以环境友好的“绿色方式”举办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以外也将产生积极影响。如果中国成功实施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那将是许多国家“可以效仿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