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2月1日电(新华社记者刘莉、熊润频)安徽省各市县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县域产业集群,带动各县经济整体发展,一条以县域经济为载体,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
长丰:工业强县之路
“我们‘选商’而非招商。现在想在汽配城落户的企业要排队申请,我们挑企业,挑他们的产品质量、产品科技含量、生产流程是否生态友好等。”安徽长丰县岗集汽配工业园主任顾义勇告诉记者。
2007年,长丰县财政收入比2006年翻一番突破5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其中,岗集、双凤等工业园区又是长丰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长丰县区位独特,交通便捷。南与省会合肥紧接,北与华东能源城淮南相依,东与交通枢纽蚌埠呼应。“我们借助自身的区位优势,认真规划经济发展格局,依托江淮汽车,融入合肥,大力发展汽配业,实现借势发展壮大自己。”顾义勇说。
“让投资者赚钱,让创业者成功”是当地政府的承诺,据顾义勇介绍,他们树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的理念,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领导责任制、服务代理制、失职追究制”,加大对园区项目跟踪服务的力度。
栽好梧桐树,自然引来了金凤凰。据了解,汽配城目前已有近百家汽车配套企业,他们大多来自苏浙一带经济发达地区,为长丰县带来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90多亿元的投资,有效地实现了汽配加工业向中部大省安徽的转移,促进了长丰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解决了当地1.5万名农民的就业难题。
“不是淹来就是旱,种植庄稼不划算,离乡都往工厂跑,生活才会变更好。”这是安徽省长丰县岗集镇几年前流行的一句顺口溜。如今,在这个曾经每年都有许多年轻人“离乡”外出务工的小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留在当地发展。
黄山:农业富县之路
早上四五点钟起床,背茶筐,走七八里山路采茶,谢建平和爱人很辛苦,但日子却过得美滋滋。“收茶季节,我们两人能挣近两万元,再加上农闲季节两人在外打工的收入,生活过得很宽裕。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谢建平说着脸上笑开了花。
谢建平的家位于黄山毛峰原产地徽州区富溪乡。像谢建平这样的茶农在黄山市有70万人。近年来黄山市委、市政府把茶产业发展作为建设新农村的突破口,全面实施茶叶富民战略,2007年该市茶叶总产2.2万吨,产值7.5亿元,茶园亩产值首次突破1000元,茶农人均增收175.7元。
谢建平每天采茶后将鲜茶叶卖给曹溪茶厂,鲜茶叶的收购价因品质不同,每公斤80至100元不等。“我们种的茶必须执行严格的技术标准。政府和茶厂每年为我们培训十多次,并提供有机肥等生物肥。茶的品质提高了,收购价翻了近十倍!”谢建平告诉记者。
“黄山各级政府纷纷扶持出台政策激励企业改造厂房,更新设备、调整产品结构,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化企业迅速涌现,茶产业已经成为黄山市各区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黄山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顾家雯说。
黄山市市长李宏鸣在去年全市茶叶经济工作会议上说,茶加工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产业体系,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黄山市将抓好生态茶园、品质提升、品牌塑造和龙头培育等四大工程建设,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今后还将茶经济、茶文化和黄山旅游有效结合,提高茶叶综合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绩溪:三产活县
这天,雪花飞舞在绩溪,但仍有远道而来的游客光临紫云山庄。
紫云山庄坐落在远离尘世喧嚣的山区。“游客慕名而来品味这里的文化。”总经理朱子荣告诉记者。
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充满徽文化的诗情画意。绩溪县紫云山庄被当地人称为徽州园林大观园,这里汇聚元明清民国和现代民居建筑之精华于一园。古碑廊、祠堂、徽派砖、木、石三雕、诗书字画,样样都体现着徽派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
朱子荣当14岁学徒学习修建徽派建筑,2003年底开始修建紫云山庄。“‘修旧如旧’是我们建筑的最大特点。古建筑全部来自于民间的零散建筑,我们按照徽派建筑修缮并搬迁整合入山庄,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跨越五代的徽派建筑。”朱子荣说。
绩溪县是徽文化发祥地和核心区,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以“邑小士多”著称,抗倭名将胡宗宪、红顶商人胡雪岩、徽墨大师胡天注、国学大师胡适等名人辈出。
“绩溪是旅游资源大县。”据绩溪县县长潘万金介绍,2007年,绩溪共接待游客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2%,旅游综合收入2.4亿元,比上年增长64%,旅游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力争到2010年,县游客接待量突破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亿元。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绩溪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方法。我县‘左靠沪宁右靠’,区位优势明显,还是长三角旅游合作城市成员。我们将千方百计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潘万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