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8月29日电(记者邓华宁)吸引社会资金认捐认建、打造建筑行业产业链、跨区域嫁接现代工农业模式,8月底,江苏省在首批启动的绵竹灾后重建百项工程中,以这三种创新做法营造市场环境,加快灾区重建步伐。
绵竹市距汶川地震中心仅20多公里,城乡90%的房屋在震灾中损坏,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破坏严重,厂矿企业损失巨大,灾后财政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
江苏省援建指挥部总指挥梁学忠介绍,江苏首批百个援建项目计划总投入30亿元。财政投入总有用尽之时,市场却能激发无穷活力。江苏在生产项目建设援建中,将培育地方市场环境作为机制创新首要目标。
首先发动社会认捐、认建项目,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8月底开工的35个项目,由江苏省财政拿出资金投入启动建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将通过认捐、认建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最终将政府的资金置换出来,再投入其他援建领域,这样财政资金的效益变大了。
梁学忠说,目前,仅江苏昆山市就有5家企业愿意接手绵竹公益性项目建设。在江苏援建指挥部近期发起的认建、认捐活动中,江苏省许多社会企业和个人表现出互助友爱的热情。比如绵竹中学重建项目,江苏先期投入了500万元启动资金,现在已经有社会人士愿意认捐学校里的单体项目,也有企业愿意建设学校里的项目,并且不求经济方面的回报。
其次是培育房屋建设、监理、质检产业链条。据统计,绵竹市灾后两三年内的房屋建设量将超过前10年的总和。吸取大地震教训,江苏按地震设防的要求,提出了严格的质量标准。但当地还没有市场化的施工监理公司,也缺少过硬的质检专业人才,建材检测的设备基本空白。江苏省计划将质检用仪器设备作为援助重点,通过派遣质检专家和引进监理企业,花一两年的时间在绵竹形成建筑产业链条,同时帮助他们培养一支自己的建筑质检队伍。
第三是与绵竹市协商共建绵竹农业和工业示范园,跨区域嫁接先进模式。江苏省农业专家赵亚夫多次赴绵竹调研。他告诉记者,绵竹农业人口比重高,但农业效益并不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最紧迫的任务。绵竹地区是丘陵地区,江苏也有许多丘陵地区。江苏镇江的丘陵地区农科所,用现代农业技术帮助当地农民致富效果很显著。比如镇江丘陵地区的水果,每亩产值平均能达到1万元,而绵竹同样的地区,由于科技力量弱、市场营销跟不上,每亩平均产值只有1000多元。
赵亚夫介绍,江苏与绵竹共建的农业示范园目前已经选定了重点建设内容:梨、草莓、葡萄等水果新品种及其优质高效的栽培新技术;以农牧结合立体种养的高效无污染饲养新技术;适合当地能形成重点产业的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这三大类产业。江苏将派遣一流的优秀专家和农民在园区种样板田言传身教,提高示范带动效果。先在示范园内带动一批当地农民,然后通过他们带动绵竹大批农民。绵竹农业示范园计划三年建成,今年9月完成建设规划,确保2009年春节后种植第一批果树。
梁学忠介绍,江苏还计划与绵竹共建“江苏工业园”。目前工业园正在筹建阶段,江苏将把丰富的工业园建设经验介绍过来,通过市场化方式吸引全国优秀企业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