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新闻发布会、
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将于24日举行
新华社酒泉9月23日电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新闻发布会、神舟七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将分别于24日14时30分和17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
神七任务完成最后一次船箭地联合检查 火箭即将加注推进剂
新华社酒泉9月23日电(徐壮志、李宣良、王艳梅)神七任务发射场区最后一次船箭地联合检查,23日10时30分顺利完成,标志着飞船发射已进入倒计时。
9时,东风指挥控制中心、测发指挥大厅座无虚席,各系统专家和岗位人员严阵以待。0号指挥员开始调度点名,收集火箭、飞船和地面系统状态准备情况。
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崔吉俊介绍,船箭塔组合体经过1500米的铁路运输,从技术区垂直转运至发射区后,环境发生了改变,船箭状态如何,各系统是否匹配,电磁环境是否兼容,需进行全面“体检”。9月22日,技术人员在发射区对火箭、飞船进行了各项功能检验和系统间接口检查,一切正常,具备了联合检查条件。
最后一次船箭地联合检查,是在箭地连接状态下进行火箭全程模飞,主要检验火箭从点火起飞到飞船入轨所有飞行动作和指令的正确性与匹配性,考核火箭、飞船和首区测控通信系统之间的协调性。
10时30分,船箭地联合检查顺利完成。经过全系统质量评审和任务指挥部的审议,火箭即将转入推进剂加注,飞船和首区测控通信系统状态全部固定,待命发射。
神七任务全区联合演练圆满结束 将等待发射命令
新华社酒泉9月22日电(徐壮志、李宣良、王艳梅)“东风飞行正常”“青岛跟踪正常”“远望二号发现目标”……22日18时,神七任务进行了全区联合演练。合练结果表明,各系统组织指挥畅通,技术状态正确,参试设备状态良好。

沈阳橡胶研究设计院工作人员在展示为“神七”宇航员舱外服研发的“肩垫”(9月18日摄)。承接“神七”宇航员舱外航天服橡胶材料制造的沈阳橡胶研究设计院,先后研制了指套、掌面隔热垫等七大系列13种规格的配套产品,使得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依靠这些橡胶制品最低可在-160℃超低温条件下具有足够的柔韧性,超过-120℃至120℃温度范围的设计需求,同时具有耐太空辐射和宇宙漂浮颗粒物等侵害的特殊性能。新华社记者 徐扬 摄
这次合练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统一组织指挥,是除“点火发射”之外,参试测控通信系统最多、最全、最贴近实战的一次综合模拟演练。这次演练,既是正式发射程序的演练,也是检验各系统工作是否符合实战要求,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火箭、飞船、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7大系统全部参加,从陆上到海上,从首区到航区,全系统、全岗位完全按照发射实战要求,练指挥、练操作、练协同。
合练中,参试各系统严密组织,各级指挥员口令准确,技术人员操作熟练,系统之间相互配合密切,确保了各项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历时3个多小时的合练达到预期目的。合练圆满结束后,所有技术状态将全部“冻结”,待命执行发射任务。
神七飞船将承担六大任务
新华社酒泉9月23日电(记者 巩琳萌)负责神七飞船和长征二F火箭研制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新闻发言人贾可23日说,神舟七号飞船主要承担包括完成航天员出舱活动在内的六大飞行任务。
贾可说,神七飞船承担的任务主要有:完成航天员出舱活动飞行任务;在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与工作条件;为有效载荷提供相应的试验条件;确保航天员和回收的有效载荷在完成飞行任务后,安全返回地面;飞行过程中,一旦发生重大故障,在其他系统的支持或航天员的参与下,能自主或人工控制返回地面,并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记录与飞船有关的数据。
贾可说,为确保这次载人航天飞行万无一失,针对飞船上升段、飞行段、出舱活动段和返回段可能遇到的各种故障,研制团队共考虑了185种故障模式;其中,出舱活动段设计了31种故障对策。
最新空间环境预报出炉 神七发射运行期间空间环境平静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记者 王楠楠)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已经开始进入神七空间环境预报工作的倒计时阶段。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预报中心将每天提交预报给指挥部和各系统。
从23日的预报结果来看,神七发射运行期间空间环境平静,对飞船的发射运行和航天员出舱是安全的。
8时,预报中心预报大厅。预报中心的预报员换上工作服,开始进入工作状态。
8时45分,预报员通过综合分析各种数据,初步形成9月23日的空间环境预报。
9时,预报中心副主任刘四清与10位预报员一起对初步形成的预报进行分析、讨论。
空间环境瞬息万变。预报员们对预报的最终确定反复进行论证,仔细分析每一个空间现象的数据,斟酌着报告上的每个用词。
10时,9月23日空间环境预报最终形成并提交指挥部与各系统。同时,刘四清与预报员们综合23日的空间环境预报结果,形成了一份神七任务期间航天员出舱及返回窗口环境安全性预报。
10时10分,刘四清与10位预报员对23日的预报工作进行总结,讨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刘四清特别表达了对各位预报员家属的敬意,感谢他们在这个特殊时期更加支持预报员的工作。
5个月前,预报中心发布了第一份中期到中长期的空间环境预报。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布了5份中期与中长期空间环境预报。
神七发射返回的安全锁:连接分离机构
新华社沈阳9月23日电(记者徐扬)无论是神七直冲云霄,还是完成使命返回地面,都离不开一种名为“连接分离机构”的安全锁。这种锁能开能闭,确保神七的3个舱段合时紧密牢固,分时迅速准确。
从神一到神七,飞船的安全锁都由沈阳航天新光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和生产,是我国自主创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连接分离机构承担着飞船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间连接和分离的重任。在火箭高速上升时,安全锁既要承受重达数吨的载荷,又要保证舱间紧密连结;在飞船返回时,两舱间的安全锁又必须根据指令同时打开,保证轨道舱和返回舱准确分离,这是航天员能否安全返回关键所在,不能有丝毫差错。
飞船安全系于一身的安全锁,看起来却其貌不扬,远非庞然大物。记者看到一只类似圆柱体的“锁”,“身材”与一般的矿泉水瓶大小相当,“肚子”里则是名副其实的高科技集合体,经过了成百上千次的摸索与攻关。新光集团有关负责人说,为神七配套的产品比神六更为先进,采用了高强度的金属和非金属新科技材料,提高了装备运行可靠性、稳定性,以及宇航员的生命安全性。
6次神舟系列飞船成功飞行并安全返回验证了新光集团“连接分离机构”的安全可靠。公司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技术部门正在研发新型的安全锁。
“眼睛”更亮,“翅膀”变少,“躯干”拉长
——“神七”副总指挥揭秘“神七”三大亮点
新华社上海9月23日电(记者 高路)“神七”飞天之际,“神七”飞船副总指挥、上海航天局局长助理秦文波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神七”与以往的“神舟”系列飞船相比,在“体态”上呈现出“眼睛”更亮、“翅膀”变少、“躯干”拉长等三大亮点。
上海航天局为“神七”飞船承担了推进舱的结构和总装,以及推进分系统、电源分系统、测控与通信分系统中8个子系统设备的研制任务。
秦文波介绍说,由于“神七”将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这给飞船的通信环节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与“神六”相比,“神七”在轨道舱、推进舱的舱体安设了两部摄像机,用于观测航天员在舱外试验的全过程,航天员在附近“行走”等动作也可尽收“眼”底。作为首次搭载到“神舟”飞船的全新载荷,这两部摄像机在研制过程中克服了“既要减重,又要好用”的两难问题,其形态为长方体,重量比家用小摄像机还轻出许多,这两颗精巧的小“眼睛”不仅“明亮”,同时还能应对极端温度、真空、辐射、粒子等空间环境的干扰。航天员“太空行走”的画面要传到地球、传到国人眼中,离不开这两颗“眼睛”的率先探视。
由于“神七”比“神六”携带更多的载荷,航天员增加了1名,还要带上舱外航天服和太空生活的必需品,因此飞船的能源保障至为关键。秦文波介绍说,为了减轻飞船的负重,“神七”的能量源泉、形似“翅膀”的太阳帆板,必须从“神六”及以往飞船的两对“翅膀”减少为一对。秦文波比喻说:“‘用电户’增加了,‘发电厂’减少了。这对矛盾,‘神七’最终解决了。”
“神七”的“躯干”,也出现了一少一多的变化。秦文波说,“一少”是飞船减少了轨道舱的16台发动机,仅保留了推进舱和返回舱的动力设备,其原因是航天员完成任务准备返回地球时,轨道舱将不再保留,而是与飞船分离,燃烧并消失。“一多”是飞船相比于过去,轨道舱内将增加一个“夹层”,这个“夹层”即气闸舱,其作用是帮助航天员在舱内、舱外提供气压缓冲,出舱前要“减压”,从太空返回后要“升压”,其原理类似潜水员进出深海潜艇时需进行水压调节。据介绍,气闸舱内有卸压、增压的设施,可以帮助航天员“排解压力”。
据介绍,由于轨道舱相关载荷的增加,“神七”飞船的“躯干”部分,也比“神六”有所拉长。
航天育种——中国领跑世界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新华社记者 张汨汨)北京北三环联想桥周边房价,2008年达到均价1.8万元/平方米,寸土寸金。
就在这片繁华和熙攘中,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在摩天高楼与车水马龙之间铺展开来,达到上百亩。
有人说,这是大都市里最后一片田园风光。
有人说,这是全中国最“贵”的一处庄稼地。
实际上,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试验田。刘录祥,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航天育种中心主任,就是在这样一片农田里,培育着他麾下那全中国最贵的种子——太空种子。
航天诱变,会不会变出个“怪物”来?
太空种子,是随着返回式卫星的诞生而出现的新鲜事儿。
“把植物种子用卫星搭载上天,在太空环境里经受了空间诱变,返回地面后再经过连续几年的培育和筛选,就可能形成有明显优势的新品种。”刘录祥说,“这是植物育种的一个新天地。”
太空具有特殊的环境,包括宇宙粒子辐射、微重力、弱地磁、高真空以及低温等等。这些综合因素会诱导种子基因发生突变,使植物产生可以遗传的独特性状。
“基因突变”“变异”“人工诱变”……这些在科幻片中常能听到的词汇,让航天育种蒙上了一层“恐怖”的色彩。
对此,刘录祥解释道:“在自然界里,自然环境的变迁也会引起生物发生相应的基因突变,我们称其为自然变异。航天育种只是相当于用人工手段和太空条件,把自然变异的周期缩短了而已。”
有人担心,“基因突变”会不会变出个恐怖片里的“怪物”来?刘录祥说:变异虽然是随机的,但并不是漫无边际的,当变异打破了机体应有的平衡时,生物本身就无法存活了。所以,哪怕是“航天诱变”,也只是在生命原有基础上的小改动。
“还有人对‘宇宙射线’不放心。”刘录祥说,其实,普遍用于食品及医疗器具消毒的辐照技术安全性,早已得到了世界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太空辐射的强度仅为一般辐照消毒的百万分之一,还要经过地面几年的淘汰筛选,所以完全不必担心。”刘录祥说。
对航天育种的误解还表现在对产品的认识上。
“人们对航天作物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大’,大青椒、大黄瓜、大番茄……其实航天育种的可选择面非常广。”刘录祥说。
他举例,“太空五号”弱筋小麦适合做糕点,口感好,面筋少,而“航麦96号”则是中强筋小麦,适合做面条饺子,两种小麦产量潜力都超过当地传统品种10%以上。
还有棉花,“南方棉花往往绒比较短,航天育种培育出的棉花,在南方能长得像新疆棉花一样,绒又长又细,能做高级布料。”
茄子皮对治疗冠心病有好处,科学家们尝试培育小茄子,这样皮就多了。通过航天育种,还能得到黄、绿、橙等多个颜色的西红柿。
航天育种,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种子上太空转一圈,就叫太空种子?
什么是太空种子?种子上太空转一圈,就叫太空种子?
如今,不少商家打着“太空种子”的名号高价销售,宣称他们的种子乘坐卫星或飞船上天后,能够“结出巨大果实”。
刘录祥提醒公众不要轻信和上当。
“种子上天走一遭,只是完成‘太空育种’的第一步罢了,随后还要经过农业专家几年的地面培育、筛选和验证。这其实是一项繁复的科学研究活动。”他说。
以小麦为例,搭载回来的种子叫做“第一代种子”,要全部种下去——“第一代植株有时也会表现出一些变异性状,但我们只是观察记录下来,收获的种子全部再种下去,长出来的叫第二代,这才开始选长得‘好’的种子。”刘录祥说。
“搭载后的种子长得壮实,可能是宇宙环境刺激它生长了,但它的基因未必就发生了改变。”
所有突变体,从第二代开始真正表现出来。科研人员也得以开始选择:矮秆的——抗倒伏,穗子大的——产量高,早熟的——收获期早,等等。“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好,有的变坏,但我们的选择是定向的。”刘录祥强调。
选择出第三代种子继续播种,目的是看这些变异性状是否真正能够稳定遗传,经过进一步筛选,再迁到位于昌平的综合试验农场进行大面积培育,达到一定规模后,还要拿到河北、山东、辽宁等多个试验点去试种,看看在不同环境下是否都能表现出优良性状。
“试种成功,就可以申请参加省市级或国家级品种审定委员会统一组织的品种区域试验。”刘录祥说,“委员会还要试种两到三年,如果几年都表现很好,超过给出的对照品种,那就可以申请国家或省一级的品种审定。”
“审定认可的种子,才能叫‘太空种子’。”刘录祥说,从搭载种子“晋级”到“太空种子”,最快也要经过四年到六年的周期。
“目前,经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农作物航天新品种有60多个,而市场上出现的航天品种有两三百个。”刘录祥说。
刘录祥提醒,农民如果想鉴别太空品种的真伪,可以打电话向当地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中国农科院航天育种研究中心进行咨询。
航天育种,中国是全世界的领跑者
航天育种发展前景广阔。
“这是中国科学家立足国情、独辟蹊径的特色创新。”刘录祥说,在这方面,中国是全世界的领跑者。
“美俄用卫星搭载植物要比我们早几十年,但他们的主要方向是研究空间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并尝试在太空播种植物,为人类长期居留太空改善环境和提供食物。”刘录祥说。
1987年,我国第一批“太空种子”乘坐第九颗返回式卫星上天。“那次的目的,也只是做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刘录祥说。
结果出人意料:搭载种子经过地面培育后,水稻籽粒饱满,青椒果实明显变大。“当时,全国正在紧抓‘菜篮子’‘米袋子’工程,中科院研究员蒋兴邨提出了用太空手段做育种实验的想法。”刘录祥说。
后来,蒋兴邨被誉为“中国航天育种第一人”。
“我们国家有航天技术平台,又有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上科研人员的魄力,终于走出了一条新路。”刘录祥说。
在过去20年间,科学家们利用航天技术培育出了60多个新品种。“十五”期间,航天育种成为国家“863项目”的重点课题。
“但这还都只是零星搭载,是‘借’人家卫星的空间塞我们的种子。”刘录祥说,“航天育种取得新的跨越,是2006年‘实践八号’育种卫星的成功发射。”
作为世界上第一颗专门用于育种研究的卫星,“实践八号”搭载了208公斤、2000多份种子和菌种;航天育种的机理研究也得以系统开展。
“以前只知道太空环境对种子有影响,但哪一个因素影响大?影响多少?是怎样影响的?卫星上安装了一整套科学测量仪器,终于可以做这方面的实验了。”刘录祥说。
“实践八号”上的种子,如今已培育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刘录祥介绍了他们的目标规划:尽快生产出新品种,每年推广面积突破1000万亩,单产提高10%左右,增产粮食40万至50万吨。
“去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是160万吨。”刘录祥说。
在提升产量的同时,研究人员也注重降低太空食品的售价。“目前,太空蔬菜的售价比普通蔬菜贵20%左右,随着太空食品的普及,这一差距将不断缩小。”
“目前,只有美国、俄罗斯、欧盟和中国拥有返回式航天器技术。航天育种技术,中国独占鳌头。”刘录祥说。
国际原子能机构及世界各国,尤其是亚太地区国家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印度、巴基斯坦、韩国、澳大利亚等都向中国表示了合作意向。航天育种的光明前景,正在中国人面前铺开。
“神七”轨道舱将不驻守轨道
新华社上海9月23日电(记者 高路)“神七”飞船副总指挥、上海航天局局长助理秦文波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神七”轨道舱完成使命后,将与飞船返回舱脱离,坠入大气层燃烧消失,与航天员们壮别。
据悉,上海航天局承担了“神七”飞船的推进舱结构总装、推进分系统等部分的研制任务。
秦文波介绍说,作为与“神六”的一个不同之处,“神七”飞船在航天员完成任务准备返回地球时,轨道舱将不再继续驻守轨道,而是与返回舱分离,坠入大气层燃烧并消失。
此前,“神六”“神五”飞船在航天员返回地球时,轨道舱与飞船脱离后,仍会在轨运行大约半年时间。期间将进行一些科学实验,并把有关实验数据持续传输到地面,在动力耗尽后,将渐渐被地球引力拉回到地面坠下。
但是,由于“神七”比“神六”携带更多的载荷,包括航天员人数、舱体体积、生活必需品的增加,以及因出舱行走而新增舱外航天服等负重的增大,因此,“神七”在其他环节的精简“瘦身”就十分必要。
秦文波介绍说,为了减重,“神七”减去了以往轨道舱用于留轨的16台发动机及供电、供热、测控、通信等所有平台分系统,“神七”的轨道舱此次也将不再作为一颗卫星运行。
神舟七号回收搜救综合演练目击记
新华社内蒙古四子王旗9月23日电(黎云、李超军)9月23日,刚下过小雨的内蒙古四子王旗的草场有些湿润。神舟七号主着陆场最后一次大型综合演练,在这里举行。
15时30分,在先进的导航和通信系统的引导下,6架搜救直升机轰鸣,随时准备起飞。
地面指挥所传来的天气预报显示,回收区域天气状况良好,完全符合飞船回收的气象要求。
“各号注意,演练开始,出发!”随着调度参谋的口令,6架直升机依次腾空,向草原深处飞去。
记者搭乘的是这次搜救演练的指挥直升机。据着陆场区指挥长隋起胜介绍,神舟七号任务中将采用“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的全新搜救模式,空中分队由6架搜救直升机组成,地面分队由4台特装设备车组成。
由于搜救模式的变化,这次演练的重点也放在了空中。
在指挥直升机本来就很狭小的机舱内,记者看到,一台大块头的机器放置其中,隋起胜介绍说,这就是神舟七号任务中先进的空中搜救指挥平台,集机载海事卫通、高速电台、北斗用户终端等先进设备的指挥系统,能对空中6架直升机进行实时指挥。平台上先进的搜救空中态势系统,还能够随时标出飞行地域的地理信息,并主动完成返回舱的搜索。
“目视返回舱。”大约40分钟的搜索后,机组人员向后舱报告。与此同时,先进的机载搜救设备收到了返回舱信号,并快速通报了信号源的经纬度。
直升机的电子地图上很快标出了一个红点——目标方位,目标周围的地理地貌以及到搜寻车队的距离均一目了然。
指挥直升机迅速向目标位置飞进,同时开始测试各直升机之间的通信联络以及各类设备的工作性能,各种工作口令几乎每分钟就向指挥机汇报一次。
离目标越来越近了,记者向窗外望去,银白色的模拟返回舱竖立在前方草原上,信号灯正发出刺眼的闪光。
直升机选择了一块开阔的草地降落,身着橘红色搜救服装的搜救队员跳了下去。不到2分钟,搜救队员搭建起一座供处置人员上下返回舱的平台,对返回舱的外观“体检”也同时进行。确诊飞船“身体健康”后,搜救人员开始开启舱门。
“感觉是否良好,有什么不舒服的?”
“活动一下身体,感觉是否正常?”
在作出一连串的询问和观察判断后,医监医保人员向指挥长报告:“航天员健康状况良好,建议主动出舱!”
记者一直守在模拟返回舱舱口位置,等待着3名模拟航天员的出现。“这是真正‘天外来客’落地的标准姿态,最适合航天员出舱。”旁边的技术人员介绍说。
大约5分钟后,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1号“航天员”出现在舱口,搜救队员用手做出一个防护的动作,协助他适应地面重力。其他“航天员”也出来了……
在接受了现场媒体的采访后,旁边的搜救队员将3名“航天员”抬向医疗直升机,飞向预定机场。
18时38分,历时3个多小时,在草原的余晖中,完成了所有预定演练项目的搜救队员们,为模拟返回舱穿上罩衣。
新闻背景:
中国载人航天飞船为何命名“神舟”号?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记者 樊永强)1992年1月,党中央作出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之后,为这个举世瞩目的“中国第一船”取什么名称,备受国人和世界关注。
1993年,当时的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向参加飞船研制的各单位发出了“为中国飞船征集名称”的通知。很快,“华夏”“九州”“腾龙”“神舟”等众多带有中国特色的名称被推荐出来,送到载人航天办公室。经慎重考虑,载人航天办公室建议用“神舟”为我国飞船命名。
从字面上看,“神舟”意为“神奇的天河之舟”,又是“神州”的谐音,象征着飞船研制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是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大协作的产物;同时,“神舟”又有神气、神采飞扬之意,预示着整个中华民族都将为飞船的诞生而无比骄傲与自豪。
1994年初,“神舟”这个名字最终从众多的方案中脱颖而出。从此,中国自主制造的载人飞船有了名字——“神舟”。
随着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腾飞上天,“神舟”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的光辉名字,从此传遍神州大地。
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时间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记者 樊永强)神舟七号飞船选择在9月底发射,是经过航天专家综合多种因素严密计算的结果。那么,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时间究竟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呢?
第一,要考虑载人飞船上的太阳电池帆板受到充足阳光的照射。载人飞船上的电源主要来自安装在飞船两侧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发射时机必须保证太阳电池帆板展开时,飞船恰在地球受到太阳照射的一面。同时,还要保证飞船在整个运行期间尽可能受到垂直阳光的照射。
第二,要满足飞船姿态测量设备的需要。飞船入轨后,要利用船上的姿态测量设备通过对地球的测量来确定并调整飞行姿态。因此,在选择发射时机时,要考虑飞船能避开太阳光辐射对姿态测量设备的影响,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
第三,要考虑飞船返回时的条件。载人飞船在轨运行的时间一般是固定的,因此确定了发射的时间也就基本确定了返回的时间。而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最好是在白天,以便于回收搜寻人员迅速找到落在地面或海洋中的返回舱。
第四,要考虑发射时的气象条件。过厚的云层对火箭发射有很大影响,尤其是积雨云对火箭发射的安全威胁很大,载人飞船发射还必须避开雷雨、暴风等恶劣天气。
除上述因素外,科学家们还会考虑其他一些因素。例如,选择的发射时机最好能使地面的光学跟踪设备易于跟踪飞船的飞行。在夜晚或凌晨发射,由于喷射的火焰特别显眼,地面的光学跟踪测量设备容易跟踪目标;而阳光强烈的白天就不利于地面光学跟踪设备对飞船的跟踪。


9月21日,勤务人员为准备出征的“南海救112”轮解开缆绳。当日,国内装备最先进、救助功能最全的大马力远洋专用救助船“南海救112”轮从上海港出征西太平洋海域,待命深海,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海上应急救援保障任务。据悉,执行特殊使命任务的其它救援船只已先后完成了设备改装和调试,并在预定海域成功举行了海上搜寻、空中救助、救援打捞等八个科目的救援作业演练。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神七任务全区联合演练圆满结束 将等待发射命令
“东风飞行正常”“青岛跟踪正常”“远望二号发现目标”……22日18时,神七任务进行了全区联合演练。合练结果表明,各系统组织指挥畅通,技术状态正确,参试设备状态良好。点击查看更多>>>
总设计师陆晋荣:发射场4大改造确保神七发射成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陆晋荣2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针对神七任务的特点,发射场系统进行了4个方面的较大改造,以进一步提高发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点击查看更多>>>
神七航天员乘组和候补航天员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执行神七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和候补航天员,21日12时35分乘专机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驻航天员公寓“问天阁”。这是航天员今年第二次进场,他们将在这里进行适应性训练和心理调整,为太空飞行做好最后的准备。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