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话题 艰巨的任务
――国家防总秘书长鄂竟平谈山洪灾害应急处置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姚润丰)伴随着大江大河的平稳度汛,今年全国主汛期已全面结束。但受台风和局地超强暴雨影响,今年汛期全国山洪发生频次高、涉及面广、灾害严重的特点十分突出。国家防总统计显示,截至9月30日,今年全国因山洪灾害死亡412人,占洪灾死亡总人数近80%。
山洪灾难防治作为一个沉甸甸的课题,摆在了各级防汛指挥部门面前。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面对突如其来的山洪,应急处置需要把握好哪些关键环节?记者为此采访了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
“目前我国山洪灾害的危害性越来越突出,群死群伤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我国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严重制约了山丘区经济发展、人民群众脱贫致富。”鄂竟平说,即便在偏旱年景,全国局部性暴雨引起的山洪灾害仍时有发生,山洪灾害已成为当前我国防洪减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统计资料表明,全国有1500多个县级行政区在山丘区,约7400万人不同程度地受到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威胁。1950-1990年间,我国因山洪灾害死亡15.2万人,死亡人数占同期洪涝灾害死亡总人数的67.4%。
鉴于山洪灾害分布广泛、发生频繁、突发性强,预测预防难度大、成灾快,破坏性强的特征,山洪灾害防御有着突出的特点。鄂竟平介绍,近年来,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山洪灾害点多、面广、受威胁人口多,灾害频繁而严重。据统计,我国山丘区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5万条,70%的河流经常发生山洪灾害。全国山洪灾害威胁区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29个省区市、1836个县级行政区、约7400万人不同程度地受到山洪灾害的直接威胁。这些山洪灾害点大部分都位于边远山区,缺乏基本的通信和预警手段,信息传递非常困难,很难保证人员及时转移,给灾害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突发暴雨极易引发山洪灾害。我国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左右,暴雨区多且暴雨强度大,是山洪灾害的主要诱因。受经济水平和技术手段所限,目前我国很多山洪灾害易发区雨量监测站点严重不足,对局部强降雨的预报精度不高,对山洪灾害发生与发展的预测不准,很难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同样给灾害防御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加剧了山洪灾害。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长期以来,山丘区不少群众建房选址不当,住房建在易受山洪灾害威胁区域,甚至侵占洪水行洪通道,人与水争地、人与山争地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开荒种地、开矿、修路等活动客观上加剧了水土流失。这些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大了山洪灾害发生频次,加剧了灾害损失程度。
山洪灾害防治基础工作薄弱。山洪灾害频发严重的区域大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现有的防御手段欠缺,基本没有工程防护设施。如按照规划完成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将严重影响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鄂竟平说,党中央、国务院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高度重视。为加强山洪灾害防治,水利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原建设部、原国家环保总局编制完成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国务院在2006年10月的批复文件中明确要求,各地应将这项工作纳入地方“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实施计划,逐级落实防治目标和任务。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应加大对山洪灾害防治的投入力度,按照以地方自筹为主、中央投资为辅的原则,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
做好山洪灾害的应急处置,关键要把握好哪些关键环节?鄂竟平表示,从常态上,一要树立以防为主、主动避灾的观念,时刻保持高度警觉,时时强化灾害意识;二要加强管理,规范人类自身活动,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建设项目风险评估,科学规划住房选址;三要切实落实防御责任制,强化责任落实;四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防御预案,细化各项防灾措施,并加强演练。
从应急处置上,关键要把握好三个环节:首先,要切实把好监测预测预报环节。要加强小流域、高强度暴雨和溪河洪水的预报,提高预报水平;要因地制宜地采取遥测、人工简易观测、群测群防等多种措施,及时得到实时雨水情信息。其次,要切实把好预警环节。得到暴雨、洪水、灾害预报信息或实时信息后,要在第一时间内通过手机短信、电话、广播、电视、鸣锣、打鼓、口哨等手段,迅速将有关预警信息发布出去,及时通知有关责任人员和广大干部群众。第三,要迅速、果断地转移危险区域人员。要按照预案规定的措施和路线,迅速组织群众向安全地区转移,或采取自救措施,避免人员伤亡,并做好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