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国家林业局、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将于11月17日至18日在广州市举行。这标志着广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游人在东湖公园游玩。
广州,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建设城市森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走在了全国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前列。
数年不懈“创森”
让千万百姓受益
几年来,通过政府和公众的努力,广州城市森林建设日新月异,生态环境逐日改善。
“出门见绿,树木越来越多,绿色愈来愈浓,如今广州的早晨是被鸟儿叫醒的”,市民用最朴实的语言,描述心中的广州森林城市之变。
“如同煲汤,细柴文火,火候到了,汤自然就成了。”爱喝汤的广州人用煲汤来比喻自己城市的创森历程。
广州在“创森”上可谓花了“大气力”。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曾多次强调林业在建设生态型城市中的基石作用。广州市市长张广宁明确要求“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使广州生态环境更好”。为给全市人民营造一个“适宜生活居住、适宜创业发展”的绿色家园,2003年,广州以“生态优先、以人为本、林水结合、城乡一体”的城市林业建设原则,启动了总投资400多亿元的“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一期工程建设绿地131平方公里,在中心城区、新建和改造33个绿化广场、55个城市公园,121条道路(河涌)绿化带,对105座立交桥、人行天桥实施立体绿化,形成了“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景观长廊;在城乡结合部,建设16条城市主干道林带、13个近郊区森林片区、119个森林景观节点,对640个采石场实施关停并整治复绿,基本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城市森林景观体系。
2006年10月,广州再次启动了“青山绿地、碧水蓝天”二期工程,计划在2007年至2010年,城区再增绿地36平方公里;在604平方公里以外的市域范围内,再建设绿地100平方公里。
大工程带动城市森林建设大发展。目前,广州全市林木绿化率达44.4%,森林覆盖率达38.2%,建城区绿地率33.87%,建城区绿化覆盖率37.1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62平方米。
创新发展模式
促经济生态多赢
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广州在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中,结合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将空地绿化、租地绿化同引导农民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相结合,积极探索出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农民受益、城市增绿的“空地+租地+产业”的新模式,让农民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
广州番禺区鱼窝头镇的细沥村、万洲村村民,以前种田时每年每亩地的收入不足500元。自2004年开始,政府引进大型的园林绿化公司,建成广州市一大型苗木基地。不但周边生态环境改善了,当地村民还通过在附近苗圃打工的办法,实现了经济大幅增长。
据了解,这种将空地绿化、租地绿化同引导农民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相结合的做法,在我国出现尚属首次。目前,广州在新机场高速公路、南沙大道(鱼窝头段)规划建设了两个专用林区(苗木生产基地),总面积达7000多亩,储备苗木155万株。加上广从、广汕路和京珠、北二环、流溪河畔的苗木花卉近2万亩,实现了政府节资、农民增收、城市增绿的“三赢”局面。
通过“退二进三”战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西焦公园位于广三铁路两侧原西焦煤场地段,上个世纪末,该地是灰尘滚滚、污染严重的煤场。但2004年底后,煤场改建生态公园,成为城市绿洲。2007年底,广州原则通过了《关于广州市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实施意见》及《关于加快市属国有企业“退二进三”工作实施意见》,广州市将分别于2010年前和2015年前将279户工业企业和危化品企业分批搬迁或关停。
众所周知,广州城区建筑密集,寸土寸金之地绿化成本极高,但广州四季处处绿色逼人。目前,全市共有花园式、园林式小区585个,占全市小区的61.1%。花园式单位、园林式单位739个,占全市独立庭园单位的61.3%,广州市民出门可见赏心之绿。
营造绿色家园
市民绿色消费实惠多
愈来愈浓的绿色,让广州市民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绿色实惠。让广州人骄傲的绿色消费,主要包括森林公园、出门见绿、沿海湿地区候鸟翔集的海上森林……
目前,广州已批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50个,总面积112.7万亩,占广州国土总面积的10.1%,其数量、面积均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根据规划,至2010年, 全市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总数将达到57个,面积98554公顷,占广州国土面积的13.26%。市民足不出市,就可领略从高山到盆地,从丘陵到平原,从河流到海洋的森林美景。
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桂冠”纷至沓来。
历经数年的努力,一个森林绿群山、森林围珠水、森林绕名城、森林保良田、森林护碧海的森林城市格局基本形成。今日的广州,正日益舒展在绿意浓浓的生机中,森林公园的树影婆娑中、古树名木的围绕中……
瞄准新加坡、香港等国际先进城市,以建设宜居城市“首善之区”、文明城市、迎接2010年“绿色亚运”为指向,广州扬帆再起航! (记者 李 刚)
城市森林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基石
城市森林建设是生态化城市发展的主体,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居环境改善的基础工程,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广州不忘生态城市建设,强调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其中城市森林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广州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殊荣。
加快生态建设 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城市环境向森林化方向发展,实现从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提升,是城市建设的新课题。近年来,广州把建设生态文明抓紧抓实,全面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快生态广州建设步伐。
在发展理念方面,广州坚持生态优先、林水结合、城乡一体的原则,明确了发展生态林业、人文林业、多效林业,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尤其是强调师法自然,大力倡导植物群落式绿化理念,乔灌草、多树种科学搭配,大力推广和使用乡土树种,摸索出比单一树种单层绿化生态效益更好、景观效果更佳、管护成本更低、抗逆能力更强的多树种复层建绿模式,实现了广州环境建设由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提升。
在服务宗旨方面,更加注重民生、凸显民生,力求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广州大力推进“人居林”、“邻居林”、风水林、景观林建设,使城市环境更加贴近自然生态,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森林生态产品,丰富了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内涵。
在功能布局方面,全市按照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的要求,通过大力发展环城森林、道路林带、新农村绿化、沿海防护林体系,实现了林业工作山上山下并重、农村城市并举、平原沿海兼顾的战略转移,开拓了林业建设新领域,提高了林业建设影响力。
在综合利用方面,广州在全国率先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制度,既有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区、工业防护林,又有以发挥经济效益为主的速生丰产林、经济林、苗木产业林,还有以发挥社会效益为主的各类纪念林、风景林、文化林,实现了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筹协调发展。
在保障措施方面,广州切实加强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严控外来有害生物危害,加大林业执法力度,有效保护了造林绿化成果。
广州是一座特大型城市,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很大。目前,广州的土地开发强度达到21%,超出欧美等发达国家15%—20%的上限水平;去年城市灰霾天数占全年的30%以上,“水质性”缺水、“热岛效应”、土壤重金属污染、外来有害生物等对市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持续危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充分认识城市森林的重要作用,坚持走生态城市建设的道路。森林不仅在改善生态状况、保障生态安全方面能发挥重要功能,同时森林的生态服务还是绿色GDP核算的重要部分。据有关部门测算,广州现有的495万亩森林绿地,每年蓄水35.2亿吨,净固定二氧化碳1336.4万吨,降解二氧化硫10.3万吨,滞尘1.3万吨。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滞尘减噪等功能为绿化美化城乡环境,提高城市环境承载力,扩大城市环境容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把广州建成宜居花园城市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明确要求广州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路子,努力成为广东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特别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广州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的花园城市之一。这为广州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坚持生态优先,尤其要把林业生态建设摆上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强林业的基础地位,丰富林业的建设内涵,加大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基础、物质保障和文化支撑作用,是广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既定方针。
生态优先,既是指工业发展必然实现节能减排降耗指标,努力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环保标准,更是指保护、利用好现有以森林为主体的城市生态资源,搞好功能区划。对已规划建设的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区、青山绿地工程新建绿地等生态区位重要的森林资源划定“绿线”,坚决保护的决心不动摇。同时,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对已规划建设的森林公园,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推进森林生态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森林生态旅游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良性循环。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经济反哺生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广州青山绿地工程的实践证明了公共财政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是成功有效的。今后,全市还要继续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要求,深化预算制度改革,突破传统的部门预算投入体制,加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林业生态建设顺利实施。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因地制宜,建立规范、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惠民措施,不断提高生态补偿标准。
统筹城乡发展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成都、贵阳等,已经率先建立城乡绿化、生态建设一体化体制。广州也以青山绿地工程为载体,在城乡绿化、生态建设一体化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利于全方位展示广州城乡生态建设成果,有效提升广州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向未来,全市将在前阶段工作卓有成效的基础上,拿出干劲和气魄,抓紧推进青山绿地工程“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广州建设“花园城市”行动纲要》,全力筹办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努力提升广州城市生态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朱小丹)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向宜居城市迈进——中共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广宁访谈
广州是千年花城,以“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自然景观享誉华夏。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构建城市生态安全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广州率先在全国大城市中初步建成“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城市,探索实践了特大型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提升的新模式。
记者:近年来,广州在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提出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其发展思路是什么?
张广宁:以承办2010年亚运会为契机,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广州实施“森林围城、森林进城”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广州着重抓了“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等城乡生态绿化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建设道路林带、绿化隔离带、城市公园、生态公益林、工业防护林、农田林网、新农村绿化、森林公园等与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相关的重点工程项目,以“林带+林区+园林”的绿化模式,实现了林业绿化山上山下统筹、农村城市并举、平原沿海兼顾的战略性转变,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网络化、立体化、群落化,多效益、多色彩、多层次、多结构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同时,广州坚持多方筹集资金,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投入,高效、稳定的城乡绿化资金投入运行机制。近5年来,政府共投入100多亿元进行城乡生态绿化,由市和区(县级市)政府分级负担,纳入财政预算,为城乡绿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目前,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44.4%,森林覆盖率38.2%,建成区绿地率33.87%,建城区绿化覆盖率37.1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62平方米,广州城乡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记者:广州城市生态建设注重“以人为本、民生为重”,让老百姓共享生态建设成果,主要措施是什么?
张广宁:广州“两个适宜”城市建设理念不仅仅是环境优美适宜居住,还包含:城市的规划是科学有序的,城市的环境是绿色友好的,城市的文化是令人有归属感的,城市的富庶是惠及所有百姓的,城乡是协调一体的。以此为目标,“生态优先、宜居为重”、“富民优先,民生为重”已成为广州建设“两个适宜”城市的核心理念。
在市区,实施市民出门500米见绿地的绿化工程。针对市级公园分布不均,社区公园缺乏的现状,重点推进社区公园、村镇公园、小游园和绿化广场建设;开展大规模群落式道路林带升级改造,在道路中间隔离带和人行道增加以乡土树种为主的乔灌木种类;实施珠江两岸、河涌整治绿化,以绿化景观建设与截污工程相结合,力求达到水清、岸绿,方便市民休闲漫步。大力推行立体绿化,广泛开展花园式单位、园林式单位创建工作,初步形成了功能类型齐全、景观形式与艺术风格丰富的城市绿化体系。
在乡村,全面推进“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工作。首先在镇的层次,按照“今日中心镇、明日卫星城”的建设目标,用5年至10年时间,把中心镇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优良、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新型城区,成为城市拓展和现代文明向广大农村辐射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其次是在村的层次,制定了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的规划,分年度完成近400个行政村的“一园、一带、一网”的新农村绿化建设项目和700片乡村风水林的恢复和升级改造,实施绿化面积3243公顷,使村内居民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平方米以上,建设山清水秀、花果飘香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绿色家园。近两年来,市本级财政已投入4000多万元,完成了120多个行政村的绿化建设。
记者:科学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很多地区面临的共同难题,广州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张广宁:近年来,广州积极把森林的“资源优势”变为“优势资源”,全市形成了“绿色就是希望,绿色就是商机,绿色就是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营造绿水青山就是发展‘金山银山’”的共识,初步走上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经济与生态同步协调发展的路子。
通过加大投入,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产业生态化。2003年启动投资400亿元的“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进行城区和城郊绿化建设,使全市人均绿地面积增加6.34平方米,城市周边绿地率提高了3.5个百分点,极大地改善了城乡绿化环境,提高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了国内外的纷纷投资,带动了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自2001年以来,广州科学城引进项目近400个,每个项目总投资都在500万美元以上。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果林、绿化苗木等森林相关产业,促进森林生态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生态产业化。全市以森林生态资源为依托,规划建立了50个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近年来,依靠森林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流溪香雪”、“石门红叶”和“白水仙瀑”等知名旅游品牌,结合森林公园片区规划,打造精品森林生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2007年全市森林生态旅游人数达3100万人次,仅旅游门票收入就达3.1亿元。 (记者 罗艾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