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国:亲历人民海军核潜艇水下长航破纪录
孙建国,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时任水下长航核潜艇艇长。
1987年1月1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我海军核潜艇首次远航训练获得圆满成功,创造了我国海军潜艇部队水下航行时间最长、航程最远、平均航速最高的纪录。
“核潜艇远航训练的成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新成就,是人民海军形成现代化战斗能力的重要标志。”孙建国介绍说,“我们的长航时间超过了当时核潜艇84昼夜的世界长航纪录。”
水下长航随时充满着风险。孙建国说:“在水下航行的时间越长,发生故障的概率就越高,艇员的操纵技能和应急能力,对潜艇的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长航训练的成功,孙建国在出航前与官兵一起设想了许多应急预案,对每一项预案都进行细化并反复操演,以便发生故障时能够在第一时间排除。
一天,核潜艇动力装置突然出现问题,220摄氏度的蒸汽,在30个大气压的驱动下,带着刺耳的响声向外喷射。
“当时,军士长刘忠文和王玉怀面临猛烈喷射的蒸汽毫不退缩,在呛人的蒸汽中,双手握着炙热的阀门,使劲摇!”孙建国回忆说,“这两个阀门平时需要电机带动,但是这两名战士硬是用双手旋转直径80多公分的阀门120多圈,终于将隔舱阀关上,隔断了蒸汽。”
回忆起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孙建国至今仍十分感动:“排除故障后,他们两人的手上烫起一串水泡,王玉怀当场晕倒。”
一连几个月与世隔绝,只能在空间狭小的舱室里活动,这对艇员的意志力和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孙建国介绍说:“艇内没有白天和黑夜,我们只能凭着挂在各岗位舱上的那块铜盘挂钟判定是夜间还是白天。到后期,多数艇员浑身乏力,吃不下,睡不着,或是睡着了起不来。尽管这样,艇员意志不垮,一上岗就精神十足。有的为了解困,就往太阳穴上抹风油精,有的嚼干辣椒,以此刺激神经。”
60天,70天,80天……人民海军在深海大洋书写了光辉篇章。
童世平:亲历人民海军舰艇编队首次出访南亚三国
童世平,国防大学政委,时任海军东海舰队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出访编队指挥组成员。
1985年11月16日至1986年1月19日,人民海军“合肥”号导弹驱逐舰、“丰仓”号综合补给船组成的舰艇编队,出访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国。这是人民海军舰艇编队首次出国访问。
“这是人民海军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童世平说,“能参加人民海军的首次出访,我感到非常自豪。”
编队从太平洋进入印度洋后,官兵们在甲板上拍照留念。童世平介绍说:“这时两艘印度军舰发来灯光信号,询问我们是哪国军舰。当我们告诉是中国军舰时,他们立即发来‘向中国海军致敬!’的信号。”
经过16天的航行,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在巴方4艘舰艇的引导下,缓缓驶入卡拉奇港。
“这次出访的军舰,都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代表了当时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童世平说,“通过出访,我们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新成就和新风貌。”
“孟加拉国总统艾尔沙德称我们这次访问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性事件’。”童世平说,“听说中国军舰来访问了,吉大港市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参观,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就接待了上千名当地群众。”
老华侨方金剑激动地对童世平说:“我们盼呀,盼呀,终于盼来这一天。你们的到来不仅给祖国争了光,也给我们海外华侨脸上添了彩。”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出访,国际社会相当关注。当时的海军司令员刘华清正在美国访问,美海军作战部长提出派太平洋舰队3艘舰艇与我出访编队会合,进行编队操演。
1986年1月12日,我出访编队在返航途中与美太平洋3艘舰艇会合。按照军衔级别,美方指挥官韦伯斯少将率舰请中国海军聂奎聚中将检阅,并指挥操演。这是人民海军与美国海军在海上的首次交往。
1986年1月19日,我出访舰艇编队返抵上海。童世平介绍说,在65天的出访过程中,我出访编队进行了208项外事活动,展示了中国开放、发展、富强、友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