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解读减灾白皮书:中国将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5月11日   来源:新华社

中国半数以上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严重地区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谭浩、 田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灾害影响,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

    白皮书说,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高原区域因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白皮书指出,中国受季风气候影响十分强烈,气象灾害频繁,局地性或区域性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每年约有7个热带气旋登陆。中国位于欧亚、太平洋及印度洋三大板块交汇地带,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森林和草原火灾时有发生。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呈现四大特点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谭浩、田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的自然灾害呈现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四大特点。

    ——灾害种类多。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除现代火山活动外,几乎所有自然灾害都在中国出现过。

    ——分布地域广。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灾害影响,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高原区域因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发生频率高。中国受季风气候影响十分强烈,气象灾害频繁,局地性或区域性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每年约有7个热带气旋登陆。中国位于欧亚、太平洋及印度洋三大板块交汇地带,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森林和草原火灾时有发生。

    ——造成损失重。1990—2008年19年间,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多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90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人民币。

白皮书:中国共有各类基金会1531家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魏武、傅双琪)国务院新闻办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说,国家鼓励基金会的正常发展,截至2008年,中国共有各类基金会1531家,比上年增加162家。

    白皮书表示,近年来,国家推进慈善组织社会公信力建设,推广基金会年度检查办法和评级制度。

    白皮书称,国家积极推动捐助活动日常化和社会化,鼓励并引导志愿者参与减灾行动。近年来,以捐助活动经常化、募集主体民间化、参与捐助自愿化为特点的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在中国全面展开。

    白皮书数字显示,截至2008年,在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小城市设立接收社会捐助站点和慈善超市3.4万个,初步形成全国经常性社会捐助服务网络。

 中国研究制定国家综合减灾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谭浩、崔清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提出,加强减灾关键技术研发,研究制定国家综合减灾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

    白皮书指出,中国加强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包括:加强减灾关键技术研发,研究制定国家综合减灾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加大综合减灾科技资金投入。加强减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综合减灾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综合减灾的技术标准体系,提高综合减灾的标准化水平。

    此外,在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方面,白皮书说,在完善现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建设卫星遥感灾害监测系统,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推进监测预警基础设施的综合运用与集成开发,完善灾害预警预报决策支持系统。注重加强频发易发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方式,准确、及时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几率增大 地震灾害的风险有所增加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谭浩、魏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几率进一步增大;随着地壳运动的变化,地震灾害的风险有所增加。

    白皮书说,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除现代火山活动外,几乎所有自然灾害都在中国出现过。

    白皮书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几率进一步增大,降水分布不均衡、气温异常变化等因素导致的洪涝、干旱、高温热浪、低温雨雪冰冻、森林草原火灾、农林病虫害等灾害可能增多,出现超强台风、强台风以及风暴潮等灾害的可能性加大,局部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范任务更加繁重。

    此外,“随着地壳运动的变化,地震灾害的风险有所增加。”白皮书说。

中国救灾应急体系初步建立 应急处置能力大大增强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卫敏丽、田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以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资金拨付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救灾应急体系初步建立,应急救援、运输保障、生活救助、卫生防疫等应急处置能力大大增强。

    白皮书说,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森林消防、海上搜救、矿山救护、医疗救护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初步建立。国家陆地、空中搜寻与救护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应急救援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

    在应急救助响应机制方面,白皮书指出,根据灾情大小,将中央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划分为四个响应等级,明确各级响应的具体工作措施,将救灾工作纳入规范的管理工作流程。灾害应急救助响应机制的建立,基本保障了受灾群众在灾后24小时内能够得到救助,基本实现“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医、学生有学上”的“六有”目标。

    白皮书还指出,包括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资金、水毁公路补助资金、内河航道应急抢通资金、卫生救灾补助资金、文教行政救灾补助资金、农业救灾资金、林业救灾资金在内的中央抗灾救灾补助资金拨付机制已经建立。积极推进救灾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管理体制,保障地方救灾投入,有效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中国要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谭浩、王文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要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

    白皮书在谈及中国减灾的主要任务时提出,加强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建设。其中包括:

    ——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形成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

    ——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

    ——加强中央和地方抗灾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提升救灾物资运输保障能力,加强各类骨干抢险救援队伍和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改善减灾救灾装备。

    ——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在综合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相关链接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
· 直播回放:四部门介绍中国防灾减灾工作基本情况
· "全国防灾减灾志愿服务周"主题活动在京正式启动
· 中国地震局正式开通12322防震减灾公益服务平台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