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
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记者卫敏丽、魏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7日发表《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指出,解决民族地区的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国家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白皮书说,多年来,国家从战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在不同时期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提出工作方针,作出战略部署,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多方面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国家始终把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白皮书认为,经过不懈努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大幅提高。
白皮书还说,国家妥善处置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和问题。国家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为主的方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避免事态扩大和矛盾激化。国家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凡属违法犯罪的,不论涉及哪个民族、信仰何种宗教,都依法处理。
我国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记者璩静、缪晓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7日发布了《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明确指出,国家不断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定期选送少数民族干部到各级党校和各类院校培训学习,有计划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参观考察,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素质。
白皮书指出,国家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干部交流、岗位轮换,选派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到内地、基层、上级领导机关任职或挂职锻炼,让少数民族干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从1990年起,国家开始选派西部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20年来共有5000多名干部参加挂职锻炼,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党政领导干部和科技、经济管理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数据显示,自2003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实施“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工作,先后从西部地区选拔1416名西部地区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研修,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553人,占总人数的39.1%。
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达77899亿元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记者陈菲、缪晓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7日发表的《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截至2008年,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77899亿元。其中,2008年达18453亿元,比2000年增长5倍,年均增长23.7%。
白皮书指出,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为了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切实的利益,国家采取了许多照顾措施,包括优先在民族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深加工项目、对输出自然资源的民族自治地方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引导和鼓励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企业到民族地区投资、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等,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壮大实力。目前,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全部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或者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的有关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为民族地区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白皮书指出,西部大开发以来,建成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重点工程,修建了一批机场、高速公路、水利枢纽等基础设施项目。2007年,青藏铁路铺轨到拉萨,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青藏铁路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西藏交通落后的状况,使西藏与内地之间有了一条经济、快速、全天候、大能力的运输通道,为西藏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白皮书:国家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压迫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记者魏武、傅双琪)国务院新闻办27日发表的《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说,国家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压迫。
白皮说,在中国,任何煽动民族仇视和歧视、破坏民族平等团结的言行都是违法的。少数民族如遭受歧视、压迫或侮辱,有向司法机关控告的权利。
白皮书说,中国加入了《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与国际社会一道,认真履行公约义务,为建立一个没有民族和种族歧视的世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白皮书同时表示,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障民族平等的法律规范体系,各民族平等权利依法得到保障。
白皮书说,鉴于少数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与汉族相比有一定差距,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
白皮书:少数民族代表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总人数比例高于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比例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记者魏武、傅双琪)国务院新闻办27日发表的《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说,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人数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总人数的比例,均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在同一少数民族人口不到当地总人口15%时,少数民族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可以适当少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人口特别少的民族至少也应有一名代表。
白皮书数字显示,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61名委员中,有少数民族人士25名,占15.53%。
白皮书说,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的管理。不仅如此,法律还为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给予了特殊保障。
民族地区每10万人拥有文化单位数超全国平均水平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记者陈菲、吴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7日发表的《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目前,民族地区每10万人拥有的文化单位数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白皮书指出,到2008年底,全国民族文化事业机构达10282个,其中艺术表演团体651个,艺术表演场所191处,图书馆604个,群众艺术馆80个,文化馆643个,文化站6859个,博物馆240个。
白皮书指出,国家积极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有500多年历史的藏戏得到保护和发扬,在每年的雪顿节期间与其他歌舞、话剧相映生辉,使雪顿节成为藏族欢乐喜庆的综合艺术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回、维吾尔等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壮族等的“三月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得到大力传承和弘扬。
白皮书指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挖掘、搜集、整理出290多个,各项活动得到蓬勃发展。藏族壁画艺术不断充实,唐卡艺术得到保护,维吾尔族、蒙古族的地毯、壁挂行销全国,布依、苗、瑶、仡佬等民族的蜡染,土家、壮、傣、黎、侗等民族的织锦技艺,图案、花样、品种都有很大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重新焕发生机。
白皮书指出,少数民族文艺人才辈出,文学艺术创作日益繁荣。全国5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吉林等省建立了24所高等和中等艺术院校,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会员比例已超过10%,人数近6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