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绿色新政”是应对经济危机的必要举措
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 刘奕湛)中国社会科学院22日发布的2009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投资于自然保护领域或所谓生态基础设施领域的经济回报和劳动就业的收益,要远远高于传统的汽车制造、钢铁、信息等部门或产业,它们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全球“绿色新政”概念,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8年10月推出的,其目的是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通过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这既是应对和化解当前危机的必要举措,也将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绿皮书认为,当前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对发展绿色经济、尤其是低碳经济的关注。实质上,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成为度过目前经济困难的有效方式,而且是确保在中期经济持续增长最可行的手段。从短期来看,绿色经济不但可以迅速拉动就业、提振经济,还能有效调整全球经济结构,理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长期来看,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更有利于全球经济可持续的、广泛的增长,避免危机重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绿皮书指出,对所有国家来说,发展绿色经济,需要认真协调各方面的政策。其中,发展绿色经济最有借鉴意义的经验或教训,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的锁定效应。面对全球经济衰退威胁,我国正在采取果断措施,以财政刺激来确保经济实现8%的增长。这一轮财政刺激措施,确实比以往更加关注民生问题,但重点依然是铁路、机场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预计在今后25年中,全球能源供应基础建设投资需求高达22万亿美元,仅中国就需要3.7万亿美元。因此,今天关于能源基础设施需求和消费模式的决策对全球稳定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绿皮书认为,从国际实践来看,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之间并非完全冲突。发展绿色经济有助于中国实现“保增长、调结构、促内需、重民生和节能减排”的多重目标。当然,在诸多重要的切入点当中,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电力部门、交通部门、建筑部门等,把它们放在重中之重考虑,因为它们涉及基础设施建设。
社科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带来我国就业新机会
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 刘奕湛)中国社会科学院22日发布的2009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中国目前处于以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为特征的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水平与社会消费需求还在持续提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带来我国就业新机会。
绿皮书指出,为了顺利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一方面,应该积极推动为社会生产和居民消费活动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任务,在短期内不可能扭转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需要通过高碳产业的低碳化来实现低碳发展。
与能源、资本密集的制造业相比,劳动力密集型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总体上表现为低碳排放、高附加值的特点。中国目前的工业化程度约为55%,在全球处于高水平,但服务业的比重还有待提升。针对中国农业人口多、资源匮乏的基本国情,结合社会经济各部门发展的规律,积极发展第一产业(如林业、农副产业等)和第三产业(生产型服务业和消费型服务业),不但可以吸纳更多的城乡就业人口,增加收入,刺激国内家庭部门的需求,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而且还可以减少单位产出的碳排放水平,从而促进就业和低碳化发展的双重目标的实现。
绿皮书还指出,社会经济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三大产业的结构及其发展演变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低碳部门往往离不开某些高碳行业的发展,以风电为例,其生产、制造、设计、研发、运输、销售等环节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包括发电、设备制造、钢铁、冶炼、技术研发、维护服务等,风电企业自身带动的直接就业远远小于其相关行业带动的间接就业。因此,向低碳就业转型也要考虑产业的协同发展。
通过绿色投资促进低碳就业。一项对林业、电力企业的调查发现,碳汇林业的发展对就业具有较强的吸纳作用,火电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后对就业的净效应为负,但是绿色投资拉动就业的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中国节能减排政策及太阳能、生物燃料、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将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由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内外可以借鉴和参考的经验很少。绿皮书建议,先行试点,分步推广,先在部分地区和典型行业(企业)开展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出台全国性的促进低碳就业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