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玉树抗震救灾全记录:和玉树在一起 和人民在一起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0年04月26日   来源:新华社

(三)搜救--争分夺秒,绝不放弃,
生命大救援气壮山河,人性的光辉在废墟上闪耀

    那个清晨,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之中。

    --因为要办免学费的手续,玉树州民族综合职业学校的女生更松代吉,很早就出了家门找地方复印户口本。

    --像平常一样,民工成李军正准备开工。为修筑玉树巴塘机场至结古镇的公路,他和工友们已奋战了许多天。

    …… ……

    7时49分,一切,在瞬间改变。

    --更松代吉撒腿跑回家中,可熟睡中的9口人都已经被埋在了废墟里。她一边哭,一边用双手挖着家人……

    --一个满身是血的人闯进工地大声呼救,成李军和工友们跳上卡车,来到坍塌的楼房前,用手使劲扒……

    生命高于一切!自救、互救、抢救。一场生命大救援,在寒风刺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迅即展开。

    救人!争分夺秒救人!全力以赴救人--从玉树到北京,再到华盛顿,所有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个强烈的意念。

    “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正在美国华盛顿出访的胡锦涛主席迅速指示。

    “尽最大努力抢救被困人员,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下百倍努力。”18日,胡锦涛总书记出现在灾区的废墟上。

    “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分努力,坚持下去,决不放弃。”15日下午,温家宝总理飞抵玉树灾区。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从汶川到玉树,生命的尊严再次彰显。

    地震当晚,武警玉树州支队挖出960名被埋群众。

    当晚抵达的中国国际救援队,连夜从废墟下救出2人。第二天和第三天,又费尽周折从废墟下救出4人、1人。7名幸存者绝处逢生。

    近百支搜救队在废墟里展开拉网式排查,动用生命探测仪、热感应雷达、搜救犬等搜寻生命迹象,尽最大努力救人。

    10多个小时、20多个小时、30多个小时……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睡觉,救援的人们夜以继日,奋战在一片片废墟之上。

    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过去了,救援工作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加快节奏,扩大了搜索范围。不懈的坚持,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地震后79小时,年过5旬的汉族妇女陈彩霞,被来自北京的蓝天救援队救出;

    --地震后100小时,四川矿山救援队在结古镇新建路成功救出了68岁的老人达瓦;

    --地震后130小时,青海某消防支队成功救出1名藏族女子;

    …… ……

    “打扰你们了……”一位小姑娘获救后,向为救她而疲累无比的搜救人员表达谢意。

    生死边缘之际,这5个字顿时传遍全中国,感动了亿万人。

    截至18日上午10时,救援人员累计搜救营救被困群众18863人,其中从废墟中救出7856人,救活6761人。

    雪,在这高原上轻轻飘落,仿佛为离去的亡魂送行--截至25日17时,玉树地震已导致2220人死亡,失踪70人。

    22日--震后第八天,面对震后第一场雪,人们仍然没有放弃最后的希望,从偏僻村落到背街小巷,大搜救仍未停止。

    23日--震后第九天,救援部队进入灾区所有乡村,进村入户,最后一次展开拉网式搜救工作。

    决不抛弃,决不放弃--为了哪怕一线生的希望。

    “有人吗?有人吗?”残垣断壁旁,救援人员每一次的敲击,都是对生命的叩问。

    地震发生之初,废墟中、担架上、广场上,到处是等待救治的群众,四处传来痛苦的呻吟声。上万人在地震中受伤,伤员救治问题从一开始就紧迫摆在人们面前。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一支支医疗队迅速组建,携带药品和设备,从四面八方奔赴救灾第一线,与死神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全力抢救每一个生命。

    带领30名医疗队员来到玉树的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侯世科,在连续奋战了近16个小时后,终因体力不支,高原反应严重,晕倒在医疗点。“‘帐篷医院’开始搭建了没有?医疗救治点的情况怎么样了……”醒来后,侯世科首先是打电话询问工作情况。

    地震发生后的60多个小时里,玉树州医院外科医生尼玛才仁一直在抢救伤员,转移危重病人,而此时一家人全被埋在废墟里。当他走下手术台,赶到寺院火葬现场,看到亲人遗容的瞬间,禁不住捂着脸失声痛哭,泪流满面。

    高原地区经济落后,医疗设施损坏、卫生人员不足--上万名伤员尤其是重伤员必须以转运救治为主。

    地震当天,卫生部就制定了伤员转运方案,协调民航局、铁道部、交通运输部,并通知西宁、成都、兰州、西安等地预留床位。

    重新燃起的生命之火,无论如何也不能熄灭!将伤员从空中、地面转运到周围省市,从地震当天起,一场历史罕见的生命大接力就在高原上拉开帷幕。

    “到兰州就好了。”15日下午,万米高空的军用运输机里,尕拉毛拉着表妹忠尕的手小声安慰着。两名医生在颠簸的飞机上来来回回,为伤员包扎伤口,观察伤员病情并进行心理安抚。

    “轻一点,轻一点,快!”在甘肃兰大一院的救治现场,这是听到最多的声音。

    截至25日17时,卫生部门累计收治灾区伤员9145人,现有2536名伤员在医院接收救治,伤员累计出院325名。转运过程中,未发生一例伤员死亡,人们用爱心在雪域高原创造出重伤员长距离转诊“零死亡”的奇迹。

    清理废墟,也不忘生命至上--4月17日,玉树州职业技术学院倒塌的教师办公楼前,两台大型铲车正在清理废墟。“在对每个缝隙进行查找、确认后,我们开始清理,作业时也关注下面的情况。虽已过去72小时,但人的生命至上,我们要全力以赴保证生命。”东风汽轮机有限公司应急救援队队长张竹建说。

    高原反应、余震频发、天气多变……这一切,注定了这是一场异常艰难甚至艰险的救援。

    玉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60%。高原反应成为援救人员遭遇的最大“拦路虎”。在救援现场,救援队员因极度疲劳而输液治疗,拔下吊瓶又冲上废墟救人的画面比比皆是。

    就连搜救犬也产生了反应--17日中午,一只劳累的黑色搜救犬瘫倒在震中结古镇的一处废墟前,开始不停地呕吐。

    “伙计,咬咬牙,咱们再上啊!”四川消防战士余浩源一拍搜救犬的背,又爬上废墟开始搜寻生还者的气息。

    “能多救一个人,累倒下也值!”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朱磊的一句话,道出了所有救援人员的心声……

    警察、志愿者、军人、僧侣、普通群众--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身份,但在地震现场只有一个名字“救援者”,人们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只为拯救更多的生命。

    让生者有不朽的爱,让死者有不朽的名--

    玉树地处高海拔地区,也是民族地区。15日晚,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发布遗体处置意见,要求遗体处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要尊重死者尊严,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17日,灾区近千名遇难者的遗体在寺院安放三天后集体火葬,数百位僧侣为亡灵诵经超度,给逝者以尊严,给生者以安慰。

    国旗半垂,举国同悲--2000多位同胞遇难,家之痛,国之殇。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东北三省到南海诸岛,从北京天安门到上海世博园,从中央国家机关到驻外各使领馆,全体中华儿女21日向地震遇难同胞深切哀悼。

    “玉树加油!”“青海加油!”“中国加油!”……国家和人民以最高的祭奠形式,悼念逝者,抚慰生者,彰显了对生命的无限尊重,也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

(四)安置--大力协同,保障民生,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风,卷起一阵阵沙,兜头盖脸向人们袭来--

    地震当晚,温度已降到零下。玉树体育场上,暂时栖身于此的群众,脸、头发和衣服上都覆盖了薄薄一层沙土。

    无情的地震突袭静美的玉树,不仅造成上万百姓伤亡,而且有10万群众亟待安置。

    地震发生10多天来,从群众安置到抢修基础设施,从资金物资保障到信息发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全面展开。

    --要确保群众有地方住、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医!

    在部署人员搜救、救治伤员工作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对安置群众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地震当天--青海省民政厅紧急向灾区调拨5000顶帐篷。民政部紧急向青海灾区调拨5000顶棉帐篷、5万件棉大衣、5万床棉被。

    震后第一天--青海启动紧急采购程序,为灾区群众采购了能满足10万人7天生活需要的方便面、榨菜、饮用水、火腿肠、挂面、饼干、大米等物资。

    震后第二天--民政部等三部门联合下发紧急通知,决定对因灾无房可住、无生产资料和无收入来源的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10元补助金和1斤成品粮,对因灾造成的“三孤”(孤儿、孤老、孤残)人员,每人每月补助600元。

    …… ……

    吃的来了,穿的来了,还有帐篷,天不再寒,风不再冷。

    结古镇,碎石瓦砾随处可见。但是“受灾群众食品领取处”的大红横幅格外醒目,身着迷彩服的武警战士引导着受灾群众排队领取粥饭。

    39岁的藏族妇女多吉也排在队伍中间。“地震不久政府就建点,分发食物,让我们有饭吃。有饭吃心里就不慌了,我想以后会慢慢好起来的。”

    玉树结古镇北侧约8公里的赛马场,以往每年七八月份都会举行赛马节。震后,这里成为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

    震后第二天,31岁的江措一家四口人就住进赛马场。他说:“现在有吃的,有喝的,就是住的还稍微有点挤,但我相信一天更比一天好。”

    受灾群众的安置问题,全世界关注--4月18日,首都北京。民政部救灾司司长邹铭在发布会上向世界宣告:受灾群众已基本住进帐篷,做到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中国政府的承诺,4天时间就基本实现。

    截至25日16时,59093顶棉帐篷、117027件棉大衣、207959床棉被、11000台取暖煤炉、1670吨方便食品和矿泉水,以及大量的米面、食用油、活动板房、简易厕所、应急灯等生活物资已运抵灾区。

    高原公路上,车轮滚滚,川流不息!

    机场跑道上,一架架飞机不断起降!

    千里铁道线上,救灾专列一路呼啸前行!

    地震发生后,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民航局立即启动紧急预案,部署应对措施,保障灾区运输大动脉的畅通,为抗震救灾赢得了宝贵时间。

    --公路,是进入玉树的主要交通方式。玉树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崇山峻岭,道路曲折。地震发生后,交通部门迅速抢通了所有通往灾区的公路。曲折蜿蜒的高原公路上,从来没有过这样密集的车流,从早到晚奔流不息。

    --铁道线上,一切为抗震救灾让路,全力确保救灾人员和物资以最快速度运抵灾区。截至4月24日,累计开行“抢”字头救灾专列164列,紧急运输救灾物资1346车。

    --空中通道快速便捷。灾情发生后,一度断电的玉树机场,一小时内完成机场运行保障工作,成为与外界保持联系的“空中生命线”。原来每周只有3个航班,现在成了中国西部最繁忙的机场,地震后最多时一天起降52架次飞机。

    基础设施是抢险救灾的基础和关键。地震发生后,灾区道路、通信、电力一度中断。各路救援大军迅速行动,争分夺秒抢修受损基础设施。

    震后第一天清晨7时,玉树州6个县通信全部抢通;震后第二天上午9时,通往玉树灾区的公路基本畅通;震后第三天20时20分,伴随着结古镇广场附近路灯点亮,玉树灾区恢复通电;震后第五天,结古镇11个片区中已有3个片区应急供水点通水……

    路通了,灯亮了,通信恢复了,板房搭起来了……随着基础设施的恢复,随着临时安置点的建成,灾区群众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为了恢复通电,国家电网青海送变电公司送电工人杜金玉,在连续高强度工作6天后,突发脑水肿,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震后第四天的清晨,朗朗的读书声从玉树孤儿学校新建的活动板房内传出。

    突降的灾难,摧毁了这所美丽的藏式建筑学校。在祖国各地的支援下,70多名孩子在地震四天后重新走进了课堂。

    地震摧毁了家园,孩子们失去了课堂。成千上万的孩子,牵动着每个人的心。随着灾后重建的有序展开,地震灾区的学校有望在4月底前全面复课。

    公共安全,关系重大--15日,环保部派出工作组和专家赶赴灾区,开展次生环境污染应急工作;17日,灾区部分受灾现场开始进行废墟清理作业;18日,灾区家畜无害化处理工作全面展开……

    震后,严防鼠疫暴发成为灾区防疫工作的头等大事。14日当天,青海就派出首批卫生防疫队赴灾区。截至25日17时,灾区累计消杀灭面积159.7万平方米,消毒帐篷6600顶次,设置传染病监测点27个,健康教育52400人次。

    震后,流浪的藏獒伤人事件时有发生,狂犬病成为灾区传染病防控的又一个重点。卫生部门紧急运送疫苗和药物,一旦出现情况,立即快速处理。

    目前,青海玉树灾区没有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没有发生次生灾害、环境污染等问题。

    地震让很多群众失去亲人、失去家园,但地震打不垮人们对生活的信心。生活秩序,正一点点重建--17日,灾区金融业务已经基本恢复;18日,结古镇各主要辖区内搭建起了12个“帐篷警务室”,实现“点对点”式的治安防范;19日,有商铺重新开张,到23日12时,已有67个商业网点恢复营业;22日,震后建筑垃圾清运工作全面展开;23日上午10时,第一眼水井在扎曲河边出水,可满足1.5万人生活用水需求;23日午夜,玉树8个乡镇应急供水工程全部通水,向结古镇集中安置点群众供水。

    秩序,正在玉树重建;生机,正在玉树重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司法部开会进一步部署做好玉树灾区抗震救灾工作
· 张光荣介绍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等方面情况
· 玉树抗震救灾全面转入过渡安置、灾后重建新阶段
· 一切为了灾区——武警水电部队玉树抗震救灾纪实
· 玉树抗震救灾: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生长出新高度
· 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开幕 抗震救灾出版物成亮点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