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应对--坚强有力的领导,科学周密的指挥,
使救灾更有序、更有效、更有力
4月14日14时30分,首都机场候机楼。
专机起飞前,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召开会议,向随行部门负责人宣布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下辖8个工作组。
从玉树的大帐篷到中南海的会议室--截至21日,总指挥部已举行八次会议。
听取汇报,分析灾情,作出部署--一项项举措,都在第一时间启动;一次次行动,都有科学有序的指引。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震灾区,救援者需要的不仅仅是速度,还要具备专业化的素养和智慧--
运输车、叉车、应急运输分队、应急装卸分队、应急救援预备队,迅速投入救援行动。
急救车、防疫车、高原炊事车、便携式加压氧舱、集中供氧装置、野战医疗成套装备,抵达灾区。
食品、衣被、帐篷、取暖炉、储水罐、净水车、挂车电站,发往救灾部队和灾区群众……
官兵全部携带救人工具,配备专业器材;医护人员全部培训到位,有备而来;医院一律供给充足,蓄势待发。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集中起来就是‘科学’二字。”兰州军区政委李长才说:“而今,这两个字已充分运用到了这次的玉树救灾中。”
经历汶川大地震的洗礼,中国的救援力量逐渐专业--
公安部从各地紧急调集的近2000名消防官兵,携带了大量专业抢险救援器材和探测、侦检仪器,还有37条搜救犬;汶川地震一年后组建的成都市民兵应急救援大队,配备了国内外最先进的专业救援装备,所有队员都是具备专业技能的退伍军人,其中部分骨干曾参加过国家应急救援队的培训。
汶川大地震留下的精神财富和救灾经验,正在转化为一整套有条不紊的科学救援制度:
科学的救援,必须有的放矢,整体推进--
通电、通水、通路、通信;
搜救、救援、救治、救助;
医疗、转运、康复、安置;
防疫、防寒、防余震、防滑坡……
抢险救灾细化分工,每一块工作都有牵头单位落实。卫生、公安、民政、水利等部门和单位同步行动,协调运行,为抗震救灾赢得了时间,也赢得了生命。
科学的救援,必须灵活变通、因地制宜--
为了对难以到达的地点进行全力搜救,公安部前方指挥部把警力部署从“大兵团”变为“小分队”,直抵高寒山区的险峻角落。
针对玉树灾区藏族居民语言沟通的问题,消防特勤设立两部24小汉藏双语救援报警电话,有关单位为灾区输送一批精通汉藏双语的翻译。
科学的救援,必须信息开放、公开透明--
根据当地救灾的进展情况,国家有关部门、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以每天一场甚至多场发布会的形式,向外界传递玉树的信息。
自发出第一条地震信息速报开始,关心玉树灾情的人都可以实时通过媒体报道和官方渠道获知灾区情况。
科学的救援,必须实事求是、理智冷静--
一些官兵救援心切、体能负荷加重,救灾部队严格控制施工强度和动作幅度,总结出“勿大步快跑”“勿久蹲猛起”等抗缺氧反应经验,作为硬性规定,要求每名官兵在救援中遵照执行,还采取宣传普及防治知识、开设两个高原病救治中心、加大专家巡查指导力度、发放高原特需药品、使用制氧设备、及时将高原病重症患者空运后送等措施,保障官兵的身体健康。
“非紧急救援人员,暂勿自行前往灾区”--为避免盲目前往灾区救援,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17日联合发出通知。为减轻青海省境内道路交通压力,除对214国道实行交通管制外,四川、西藏等地也采取了交通管制措施。
科学的救援,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4月14日14时,玉树汽车站废墟,一名藏族妇女被一块巨大水泥板死死压住了一条腿。石渠县人武部抗震救灾突击队10多名队员一起用力都抬不动。
“把我的腿截掉算了。”妇女流泪央求。而根据汶川地震救援经验,队员们迅速采取“多点支撑、均匀受力”办法,用石头和撬棍一点点撑起水泥板。3小时过去,妇女得救,腿也保住了。
第49小时、第53小时、第57小时……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获救。即使72小时黄金期已过,发现生还者的欢呼声,仍在玉树灾区频频回响。
人员搜救覆盖全部受灾村庄,伤病群众全部得到救治,危重伤员全部转运外地治疗,受灾群众全部得到临时安置,灾后重建准备工作正在抓紧进行,灾区人心安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震后一周,抗震抢险救灾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从汶川到玉树--在过去2年中,中国遭遇了两次大震袭击。
每一次灾难都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从汶川到玉树,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德国《世界报》指出,这次中国的援救措施启动得很快,协调很好。联合国副秘书长诺琳·海泽说,中国政府及时、有效、迅速、果断地采取各种救灾措施,深得民心。
“汶川地震中上下同心、守望相助的精神得到传承和光大。玉树救灾在更复杂的环境面前,更加有效,更加有力,更加有序,更加科学。”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说。
(六)大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人间真情再次在世界涌动和传递
危难之间,方显真情。
在地震灾区,一幕幕守望相助的行动,一个个扶危济困的善举,成为最温暖的画面。
--在一处安置点,一家畜产品公司用两口直径达1.2米的大锅烧煮牛肉汤,送给灾区群众。两口大锅每天要消耗600公斤牛肉。
--在各个转诊医院,懂藏汉双语的志愿者们往来穿梭,在伤员和医护人员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震灾无情,但从地震撕裂大地的那一刻起,千万颗爱心就不断向玉树集结。
来自吉林、在澳门工作、来玉树旅游和考察的高树友,震后迅速爬上邻近的废墟,帮助当地群众救人,“既然逃过一劫,就想多帮帮别人。”
这是一次感人肺腑的集结--从山东临沂奔赴玉树救援的途中,“临沂老兵志愿者”成员从出发时的5人发展到20多人。“所有队员都有一个信念:做,不只是为了心安,而是传给社会温暖。”队伍中的女志愿者李志仙表示。
75岁的吴殿华老人来了--地震第二天,这位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的河北衡水冀州职工医院院长,驱车3000多公里赶到灾区,服着药坚持工作,“来一趟不容易,我要多呆几天,再为卫生防疫做点事情……”
你的痛,就是我的痛--“我们都是玉树人”,来自汶川地震重灾区茂县的6位羌族村民,每人凑了3000块钱,租车来到玉树参与救灾。“我们更能深切体会到灾难的痛苦。现在玉树地震了,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村民何国兵说。
无论是在残垣断壁的废墟上,还是在人流涌动的灾民安置点,震后的玉树随处都有胸前系着红布条的志愿者的身影。飘扬的红丝带,传递着爱的温暖。
连日来,香港义工“阿福”的故事通过媒体报道广为流传--在玉树孤儿院担任义工的黄福荣,14日的地震中他本已脱险,却毅然折返废墟英勇救出3名孤儿和1名教师,自己却在余震中遇难。“在公益和奉献爱心的道路上,如果我死了,是上天对我的恩赐。”“阿福”走了,更多的人举起了他的旗帜。
生命至上,爱心无价。至今,人们无法说清楚,到底有多少志愿者在玉树奔走,但有一点无疑十分清楚--那就是,志愿者的无私大爱、奉献精神,深深刻在了13亿中国人的心里。
玉树,牵动着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心--大灾面前,从天真幼童到耄耋老者,人们都行动起来。
一声声真切的问候,一笔笔带着体温的捐款,一批批疾驰而至的救援物资,从四面八方,向震中汇聚,再一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温暖着一颗颗受伤的心。
21日,因在车祸中救人而遇难的见义勇为英雄曾庆香的遗属杨素兰,带着儿子走进了江西省信丰县红十字会,将县里奖给丈夫的5000元奖金捐献给了玉树地震灾区。“如果曾庆香还在,他也一定会捐款的。”
在江苏盐城,平时靠拾荒、卖饮料维持生活的83岁老人张忠泉,捐出了一生靠拾荒挣来的10万元钱,老人说要把“精神留给下一代”。
刘毅,这个12岁的南京男孩,在因病去世前叮嘱爸爸,把没有用完的钱捐给玉树,“这些钱都是别人捐给我的,应该送到更需要帮助的玉树,让那里的小朋友可以早日回到校园……”
企业界向玉树灾区捐款已累计近15亿元人民币;宗教界为灾区捐款捐物近2000万元人民币……
青海卫视等单位19日晚主办的大型赈灾晚会“永不放弃·向生命致意”,当场为灾区筹得价值9亿多元的善款及物资。
20日晚,中宣部、民政部、广电总局、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华慈善总会联合主办的“情系玉树,大爱无疆”大型募捐活动,募集到的捐款更高达21.75亿元。
祖国大陆的灾情,牵动着港澳台地区同胞的心--
由20名队员组成的台湾医疗队携带1000多公斤的医药物资于18日晚抵达西宁,和内地医护人员一起救治受伤群众。
澳门特区政府宣布拨款1亿元人民币支持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的救灾工作;香港特区政府批准从赈灾基金中拨出450万港元,向地震灾民提供紧急援助。
海外华人和留学生的爱心,也源源不断地流向灾区--
在美国,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美国福建公所等侨团在地震第二天就分别举办现场捐款活动,呼吁下属机构及广大侨胞再献爱心。
法国巴黎--法国潮州会馆18日下午举行“青海玉树县地震救灾筹款会”,吸引了不少华侨华人热情参与。
当日傍晚,埃菲尔铁塔附近的和平广场上,百余名旅法留学生将数百支蜡烛摆成巨大的心形和“玉树”字样。“我们每人点亮一根蜡烛,希望通过烛光,为受灾同胞祈福。”法中留学互助会会长夏天说。
从马来西亚到埃及,从俄罗斯到意大利--华人社团、中资企业、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纷纷举行捐款活动,为玉树灾区各族同胞奉献爱心。
印尼海啸、海地地震、智利地震……经历了诸多自然灾害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遭遇感同身受--148个国家、34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向中国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许多还慷慨地施以援手。
血浓于水,根脉相连。这一个个故事,展示着中国力量,传达着人间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