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希望--遭受劫难的玉树大地,在祖国的怀抱中重生
12天过去--雪山,依旧静默矗立;蓝天,重现高原上空。
悲鸣仍在--在漆黑的暗夜,思念逝者的哭泣在稀薄的空气中显得尤其清晰。
“不要哭!”这是在玉树,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大腿骨折的卡吉在被埋49小时后被救出时,对赶来的亲人们说:不要哭,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来救我的!
高龄产妇色曲经过数小时的努力,在废墟上生下女儿时,丈夫安慰她说,不要哭,孩子很健康!
76岁的藏族老人扎多因为亲人去世心脏病发作。志愿者握着他的手说:不要哭,还会有更多的人成为你的亲人……
坚强仍在--在忙碌的白天,每一个人都忘我地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劳动中去。
玉树的男人,脸上依然写满沉重的疲惫,脚步却不曾停歇片刻。领取了国家发放的棉被、衣物和粮食,他们正忙着把帐篷中的家安顿得更好些。
玉树的妇女,眼中依然写着恐惧和悲痛,却不愿停下手中的活计。老人,需要她们服侍;孩子,需要她们哺育;重建家园的人们,需要她们烧水做饭。
震后第三天,由国家和青海省内16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已经开展玉树州灾后房屋评估工作,对各类房屋损坏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为下一步灾后重建创造条件。
信心仍在--有了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全国人民的爱心援助,玉树人不惧怕重头来过的艰难和挑战。
在一所被地震完全毁坏的杂货店前,青海省军区独立步兵团2营教导员贾郎拉太遇到了一位在玉树呆了8年的内地生意人,他的所有财产只剩下了几件衣服和一条被子。贾郎拉太问他:现在想不想下山回家?
“这儿就是我的家啊。”店主说:“再说,有你们在,新家建起来也不会太远了!”
希望仍在--在废墟中逃生的人们,会成为玉树最坚强的建设者。
在结古镇的街道上,免费用餐点依旧在忙碌运转。不分僧俗、藏汉、受灾群众或志愿者,救援者会主动拉住每一位经过的行人,倒上热腾腾的奶茶,递上厚厚的馍饼。
玉树的孩子,已开始在学校的帐篷间嬉戏玩耍。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坐进帐篷或板房中上课,小伙伴们又重新聚在了一起。他们,就是玉树的希望……
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金珠玛米的信任,使他们找到了重建家园的信心。“祖国大家庭最温暖,民族大团结最有力,人民子弟兵最可爱,赤子之心最宝贵,匹夫之责最可敬。”20日,玉树州委、州政府向社会各界发出了感谢信,“各方各界的无私帮助,慷慨支援,使我们倍感温暖。”
无数个画面,留在亿万人的记忆中。
最令人难忘的,是两个孩子的安睡--她们头上有残灰和伤痕,脸上却还带着入梦的安详。她们的背后,父母正拉着帐篷为她们遮风挡寒;而父母的身后,是救援队和志愿者,星夜兼程的忙碌身影。
而更远的地方,有关援助和灾后重建的议题,已悄然展开;更远的将来,一座梦想多年的现代化城市,将重现于家园的废墟之上……
“要在做好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及早谋划恢复生产、灾后重建工作,在做好灾害评估、搞好规划的基础上适时组织力量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震后第三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就对重建家园提出了要求。
玉树不倒,青海常青。
4月20日,青海省宣布了灾后重建工作的部署,提出“实现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宏伟目标”。
4月21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八次全体会议听取了灾后恢复重建组工作方案汇报,对灾后重建任务时间表和重建的支持支援政策做了初步研究,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各项工作。
雪山仍在。尽管滚石隆隆、嚣张一时,却撼动不了它的巍峨。
苍鹰仍在。尽管地震破坏它的家园,却阻止不了它的飞翔。
玉树仍在。尽管今天还是一片废墟,但明天的玉树一定会更美丽、更富饶!(执笔:李斌、杨维汉、周英峰、吴晶、李柯勇;参与:吕雪莉、边巴次仁、赵超)

挥师玉树为人民
——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三军将士抗震救灾纪实
新华社北京4月23日电(新华社记者 人民日报记者 解放军报记者) 道路塌陷,阻挡不住他们向震中疾进的脚步;余震频发,阻止不了他们从废墟中营救生命的行动;高寒缺氧,他们克服困难突击再突击,咬紧牙关坚持再坚持……
红星就是力量,绿色就是希望。面对4月14日发生在青海玉树的7.1级的强烈地震,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坚决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号令,闻风而动,紧急出征,展开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营救壮举,把对党的无限赤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挥洒在三江源头、青藏高原。 >>>详细阅读
一切为了人民
——军徽闪耀:聚焦抗震救灾一线的子弟兵
新华社青海玉树4月20日电(新华社记者 人民日报记者) “洪浪涌来的时候,我看见了你;天塌地陷的时候,我看见了你。你用你的突击把希望托起,你不朽的身躯,化作一个民族的挺立。”
就在中国军队展开玉树大救灾的这些日子里,一位网友在新华网上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面对灾难,人民军队总会为了人民挺身而出,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幕。
为了人民,这是最坚决的号令;为了人民,这是多么崇高的使命!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