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表:中国机器人首次在南极冰盖自主行走 新华社记者 曲振东 编制
新华社中山站2月9日电(记者黄小希)经过近两个月的试验,由中国自主研发的长航程极地漫游机器人顺利通过在南极的“身体素质”测验,并在内陆冰盖地区完成了30公里的自主行走。这是中国机器人首次在南极冰盖实现自主行走。
这个机器人重约半吨,可在极地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中作业。橘红色的机器人看上去就像一辆越野吉普车,其车体采用越野车底盘悬挂技术进行设计,4个车轮均换成三角履带,以提高其在极地冰雪地面上的行走能力。它还配有一套自主驾驶系统,可以实现极地冰雪地形地面环境识别及评估、定位导航和自动驾驶等功能。
来自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卜春光和陈成是此次极地机器人实地考察与应用研究项目的现场执行人。从去年12月9日到今年2月5日,他们先后在中山站附近和内陆出发集结地附近的冰盖地区,对机器人进行了移动机构性能测试、探冰雷达搭载试验以及长距离自主行走测试,并达到预期目标。
据悉,长航程极地漫游机器人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对埃默里冰架约6万平方公里区域进行自主科学考察。此次在内陆冰盖地区自主行走30公里只是一个开始。长航程是极地机器人完成无人科考任务所需的一项基本能力,直接关系到机器人可以在多大范围内作业,对通信、能源供应及机器人可靠性等性能提出了综合要求。科研人员回国后将根据此次试验获取的数据,对机器人设计继续进行改进和优化。
作为一种智能化装备,机器人可以延伸科学家的眼睛和手脚,实现漫游、观测、采样等功能,对大范围、深层次的极地探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尽量避免因极地恶劣的气候和自然条件给科考人员带来的风险。中国之前在第24次南极科考时曾首次对冰雪面移动机器人和低空飞行机器人两种智能机器人进行测试,并执行了一些科学考察任务。

中国科考队完成南极普里兹湾潜标系统布放工作

2月8日,科考队员在风雪中准备将潜标系统的主浮体放入海中。新华社记者 黄小希 摄
新华社“雪龙”号2月8日电(记者 黄小希)船时8日7时(北京时间8日10时)左右,经过连夜作业,第28次南极科考大洋队在南极普里兹湾海域的3个作业站点布放了3套潜标系统,加上去年12月18日已布放的一套潜标系统,此次科考队在普里兹湾海域的4套潜标系统布放工作全部完成。这是我国首次在这一海域布放多套潜标系统。 >>>详细阅读

1月18日,科考队员将磁力探头放入海中。新华社记者 黄小希 摄
综述:顶风战浪“读”海
——南极科考队完成南极半岛海域多学科大洋综合考察
新华社雪龙号1月30日电(记者 黄小希)经过13天艰苦作业,第28次南极科考大洋队于当地时间29日晚(北京时间30日上午)完成在南极半岛海域的多学科大洋综合考察,作业站点达46个。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半岛海域进行如此规模的大洋考察。
涉及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生态等领域的多学科大洋综合考察,旨在系统掌握考察区域的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声学、海冰、海洋沉积、古环境与古气候记录、地球物理场与地质构造、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等环境基本信息和第一手资料。此次南极科考大洋队于本月16日开始在南极半岛海域展开密集作业。 >>>详细阅读
“雪龙”号科考船第三次穿越“咆哮”西风带
新华社“雪龙”号1月16日电(记者黄小希)执行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任务的“雪龙”号科考船于船时14日下午完成在阿根廷乌斯怀亚港的物资补给,启程返回南极中山站。途中,“雪龙”号科考船经历了本次航程中的第三次西风带穿越。
随船气象预报员孙虎林介绍说,“雪龙”号科考船从乌斯怀亚出发时,面临前中后三个气旋的“夹击”,前后两个是强气旋,中间一个气旋较弱,因此最初计划的航线在第一个强气旋后部大的涌浪过后开始转向东南方向,以使“雪龙”号尽量避开第二个较弱气旋的涌浪区,然后再南下。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