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极中山站2月26日电(记者 黄小希)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在漫天飞雪中迎来了自己的第23个“生日”。正在这里执行考察任务的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庆祝中山站的“生日”。
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地理坐标为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这是继长城站之后,中国建立的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建成23年来,中山站站区建筑面积不断扩大,已拥有综合栋、宿舍栋、气象栋、发电栋、车库等建筑,宛若一个“小村庄”。
除了站区规模扩大,近年来,中山站的通信手段也获得很大改进。从2009年开始,中山站有了网络。一些科考队员感慨,现在到南极科考,就好像出一趟长差,随时都能与家人保持联系。通过科考队员在网上发布的照片和文字,国内网民也得以走进南极,了解中山站。
自去年11月3日从天津启程,为期近半年的第28次南极科考进入尾声。领队李院生表示,此次科考队的各项工作正在收尾,在完成中山站第二阶段卸货任务和其他科考项目后,科考队将于3月上旬乘坐“雪龙”号科考船回国。

中国科考队完成南极普里兹湾潜标系统布放工作

2月8日,科考队员在风雪中准备将潜标系统的主浮体放入海中。新华社记者 黄小希 摄
新华社“雪龙”号2月8日电(记者 黄小希)船时8日7时(北京时间8日10时)左右,经过连夜作业,第28次南极科考大洋队在南极普里兹湾海域的3个作业站点布放了3套潜标系统,加上去年12月18日已布放的一套潜标系统,此次科考队在普里兹湾海域的4套潜标系统布放工作全部完成。这是我国首次在这一海域布放多套潜标系统。 >>>详细阅读

1月18日,科考队员将磁力探头放入海中。新华社记者 黄小希 摄
综述:顶风战浪“读”海
——南极科考队完成南极半岛海域多学科大洋综合考察
新华社雪龙号1月30日电(记者 黄小希)经过13天艰苦作业,第28次南极科考大洋队于当地时间29日晚(北京时间30日上午)完成在南极半岛海域的多学科大洋综合考察,作业站点达46个。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半岛海域进行如此规模的大洋考察。
涉及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生态等领域的多学科大洋综合考察,旨在系统掌握考察区域的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声学、海冰、海洋沉积、古环境与古气候记录、地球物理场与地质构造、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等环境基本信息和第一手资料。此次南极科考大洋队于本月16日开始在南极半岛海域展开密集作业。 >>>详细阅读
“雪龙”号科考船第三次穿越“咆哮”西风带
新华社“雪龙”号1月16日电(记者黄小希)执行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任务的“雪龙”号科考船于船时14日下午完成在阿根廷乌斯怀亚港的物资补给,启程返回南极中山站。途中,“雪龙”号科考船经历了本次航程中的第三次西风带穿越。
随船气象预报员孙虎林介绍说,“雪龙”号科考船从乌斯怀亚出发时,面临前中后三个气旋的“夹击”,前后两个是强气旋,中间一个气旋较弱,因此最初计划的航线在第一个强气旋后部大的涌浪过后开始转向东南方向,以使“雪龙”号尽量避开第二个较弱气旋的涌浪区,然后再南下。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