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青岛7月16日电(记者 张旭东、罗沙、刘奕湛)“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结束7000米级海试任务后,随母船“向阳红09”于16日返回青岛。这标志着“蛟龙号”已完成研制与海试,即将转入业务化应用。对于刚“毕业”的“蛟龙”,第一份工作会是什么?是否会有女潜航员驾驭“蛟龙”?“蛟龙”又是否会有“姊妹”?对“蛟龙号”未来的种种猜想,海试参试单位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权威解答。
“蛟龙”首份工作或赴南海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金建才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业务化应用阶段将主要用于深海科研和海底资源勘查,提高人类认识海底和利用海底资源的水平。“海底不仅拥有广阔的空间,还有丰富的矿产等资源。载人潜水器是勘探开发资源的基础,而且在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环境评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说。
“但是‘蛟龙号’试验母船‘向阳红09’已有34年船龄,噪声大、作业甲板高,工作条件和环境有限,而且潜器存放、维护和保养的国家深海基地还未动工建设,因此未来3年至4年宜进行试验性应用。”金建才说。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副主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介绍,明年“蛟龙号”的任务正在进行申报,计划是进行南海进化史研究和调查,并分析南海海洋环境对我国的影响。“‘蛟龙号’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定点和精确作业的能力,这是无人潜水器所不能企及的。”他说。
“调查、评价海底矿产资源和试采过程中,载人潜水器也都将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刘峰说,“此外,在地形调查中,载人潜水器也比多波束调查的数据精确很多。”
性别不是成为潜航员的阻碍
刘洋成为我国首位女宇航员引发了人们对首位女潜航员的关注,女性是否可以成为潜航员?刘峰表示,潜航员首先是要心理素质过硬,其次是要有好的身体条件,性别不应该是成为潜航员的阻碍。
“潜航员最重要的是心理素质,在7000米级海试的时候,每次下潜作业长达10多个小时。他们长期待在狭窄的空间内,周围一片漆黑,有幽闭症肯定不行。如果遇到故障就慌张,操作出现失误就可能有危险,这也肯定不行。”刘峰说。
刘峰表示,其实女性与男性相比,更为细心,而操作潜器就需要胆大心细,动作敏捷,女性在这方面挺有优势。美国就有女潜航员,日本也正在培训一名年轻的女潜航员。因此,女性只要心理素质和身体条件过硬,学习能力强,都可以报名参加第二批潜航员的选拔。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说,由于“蛟龙号”内部空间十分狭小,而每次下潜长达10余个小时,如果一名女潜航员和两位男潜航员下潜,他们在潜器内解手将是很大的问题。“当然,如果是三名女潜航员下潜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他说。
“蛟龙”将有“小姊妹”
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副所长、“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现场副总指挥崔维成介绍,“蛟龙号”海试成功后,我国载人深潜的另外一项重要工程就是进行4500米级高国产化率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的研制。4500米级的潜水器是要在比较经济的前提下满足国内大部分科研需求。
“载人球舱、高压海水泵、潜水器用锂电池以及国产推进器,是我们目前正在集中攻关的关键技术。从国内的科研需求来说,4500米级的潜水器可以满足大部分需要,同时更多强调经济性,相比‘蛟龙号’可以降低大约40%的使用成本。”崔维成说。
据了解,“蛟龙号”与新造的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将视具体需要配合使用。
对于将来人们是否可以乘“蛟龙号”等载人潜水器去体验观光,崔维成表示,载人深潜成本高昂,出海船舶的成本就很高,加上潜器等人力成本,常人很难承受。同时,我国现阶段研发载人潜水器是用于科研和资源勘探,并非是为满足个人好奇心。
崔维成说,如果个人经济能力确实比较强,我国科研人员同样可以为其制作类似喀麦隆乘坐的潜器,下到海底11000米,甚至比他们的潜器更先进,可以乘坐两个人。但这种潜器只是为体验和拍摄视频,其他功能要弱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