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向阳红09”船6月16日电(记者 张旭东)“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现场指挥部16日晚在媒体通气会上宣布,“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17日将进行首潜,这个潜次的主要目的是进行长基线定位系统试验。
据“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现场指挥部副总指挥胡震介绍,17日6时工作人员就将开始准备,9时各就各位准备下潜。整个潜次大约需要7小时,下潜和上浮各1小时,水下作业4小时,布放和回收约1小时,16时左右回收潜水器,下潜深度将超过1000米。
“这个潜次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验证潜水器的状态,二是进行潜水器长基线定位系统试验,三是锻炼潜航员在海山地形的驾驶技能。”胡震说。
据了解,这个潜次将由“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叶聪担任主驾驶,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杨波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开周下潜验证潜水器声学系统、运动控制系统和基于长基线定位系统的自主导航软件。
据介绍,叶聪、杨波和刘开周三个人也是7000米级海试中首次突破7000米的下潜组合,当时他们下潜至7020米。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为3个航段,预计需要113天。第一航段在南海开展定位系统试验,同时兼顾“南海深部科学计划”开展科学研究,包括对海底生态系统、生物和地形等进行调查。


6月14日,科学家和航次队员在布放箱式取样器。正在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3日抵达南海冷泉作业区。由于这一海域目前海况恶劣,无法进行下潜,随船科学家和航次队员于13日至14日开展了一些常规科学调查。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摄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开展常规科学调查
正在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3日抵达南海冷泉作业区,这个海域海况恶劣,无法进行下潜,因此随船科学家于13日至14日开展了一些常规科学调查。
这个航次共有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和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邱建文等6位科学家随船。13日上午,他们和航次队员首先进行了温盐深仪等常规调查设备的安装和测试,中午又安装了重力取样器。13日晚上,作业海区下起了雨,科学家和航次队员冒雨利用重力取样器提取了海底沉积物样本。
14日上午,科学家又开始安装箱式取样器。11时30分左右,设备安装、调试完毕,航次队员用地质绞车挂着箱式取样器入海作业。 >>>详细阅读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遭遇恶劣海况
“向阳红09”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3日凌晨抵达南海冷泉作业区,作业区风浪较大,而且海况将更加恶劣,当日上午航次队员抓紧进行了一些设备的测试,试验性应用航次潜器的第一次下潜时间还要依据海况确定。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原计划第一个作业区是在海山区,但预报显示该海域海况将非常恶劣。因此,航次现场指挥部12日下午在气象商讨会上决定,先去海况较好的冷泉区,乘大风来临之前进行一些设备的测试,为下潜做好准备,潜水器的具体下潜时间要根据海况确定。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