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正全力投入研制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9月16日 16时34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向阳红09”船9月16日电(记者 余晓洁)“下船后我们将先对‘蛟龙’进行全面检修维护,然后全力投入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研制中。”“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现场副总指挥、潜水器本体部门负责人胡震16日在“蛟龙”号母船“向阳红09”上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从2009年至2012年,来自中船重工702所的胡震亲历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所有4次海试。今年6月至今,他全程参与了“蛟龙”号2013年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目前,“蛟龙”已圆满完成在我国南海、东北太平洋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和西北太平洋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区科考任务,预计19日中秋佳节当日返回至江阴港。

5年来,“蛟龙”号成功下潜作业73次。每次潜水器出征和返回到甲板,胡震总会时而猫着腰钻到潜水器腹部、时而爬到潜水器顶部,仔仔细细给它做个“体检”。

胡震表示,总体感觉是越来越轻松了。潜水器技术状态越来越可靠,性能越来越稳定。本航次第三航段中,7天内下潜5次,下潜强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潜航员对潜水器操控能力不断提高,科学家与潜水器经过磨合能够完成科学考察任务。

“把‘蛟龙’交付给使用单位中国大洋协会后,我就得扎进4500米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攻关中去了。这部潜水器的核心部位——高压钛合金载人舱和机械手等都将由我们自主研制,预计国产化率将达到90%。”胡震说。

胡震是4500米载人潜水器的第一技术负责人。多次参与“蛟龙”下潜的叶聪为第二技术负责人。

“蛟龙”号2012年夏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62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的海底作业的能力。我国第二部载人潜水器选择4500米的设计深度,可以满足大部分深海科学研究。比如,我国南海海深约4000米。目前,国际深海科学前沿的热液硫化物在2000米到3000米。

“4500米载人潜水器有不少亮点。它拥有5个观察窗,满足更多视角科学观察;载人舱仍为三座,但自带楼梯,不用每次出入舱搬梯子;舱内操控界面将更加舒适。此外,它的‘腹部’是平的。这样降低潜水器在母船上的作业面高度,方便潜水器布放回收、维修和入库。”谈起“新作”,胡震滔滔不绝。

据悉,科技部已启动45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中船重工承担潜水器本体研制工作。

""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科考任务圆满完成

新华社“向阳红09”船9月9日电(记者余晓洁)9日下午,随着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被顺利回收至母船甲板,“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科考任务圆满完成。当晚,“蛟龙”母船“向阳红09”也调整航向,踏上回国归途。

“向阳红09”船长陈存本告诉记者,现在母船距离长江口2184海里,按12.4节的航速计算,需要航行7天。目前,有一个热带风暴在正北方向生成,可能转化为台风,为规避风暴,船已调整航向。 >>>详细内容

“蛟龙”号:经受“四大考验”取得“三大发现”

    新华社“向阳红09”船8月17日电(记者 余晓洁)“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当地时间17日(北京时间18日)在东北太平洋进行了本航段最后一次下潜作业,完成了考察海底生物和采矿前景等任务。

    这次下潜是“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航段的第六次下潜,也是最后一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5122米,位置在东北太平洋国际海底管理局环境特别受关注区西侧。 >>>详细内容

 
 
 相关链接
· “蛟龙”载人潜水器在采薇海山二次下潜收获丰富
· 中国科学家8月将搭乘本国潜水器进行"大洋第一潜"
· "蛟龙"号潜水器从厦门起航迎来长达两个月的远征
·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南海试验性应用“三最”
·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南海试验性应用最后一次下潜
·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冷泉区执行机动潜次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