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尚未根本消除,还存在不少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国际经济环境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都可能造成经济波动。因此,必须全面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变化,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切实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努力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发展空间的战略举措,是缓解国际贸易摩擦、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把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和条件,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要保持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坚决抑制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
(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近8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的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建议》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增加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把国家政策扶持与农民辛勤劳动结合起来,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新渠道,稳步推进城镇化。
(三)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是化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九五”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转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既不符合国情,也会引发各种矛盾,最终难以为继,已经到了需要刻不容缓地加以转变的关键阶段。
《建议》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了明确要求。要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抓紧建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国民经济体系,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要采取更加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力度,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努力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四)坚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和宏观经济运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产品技术水平低、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等现状,《建议》明确提出,要努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议》要求,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中心环节,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制造业,特别是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天航空等高技术产业。要继续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构建技术高、效益好、消耗低、污染少、就业多的产业结构。要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和市场潜力大、能源和资源消耗少的服务业,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把能源产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要着力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加快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进一步完善水利、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
(五)坚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开发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仍在拉大,公共服务水平差别较大,生产力空间布局不合理。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既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共同富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建议》要求,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坚持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突出强调了“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建立区域间互动机制”两大重点。这是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整体战略部署。
《建议》从各地区的实际出发,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协调发展的要求,明确了各区域的发展导向和总体思路,以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同时提出,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这是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思路,是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措施,必须科学规划,抓好落实。健全区域之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建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等要求。这些机制体现了发展全国统一市场、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效率原则,体现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实现区域之间优势互补的共赢原则,更体现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平原则。互动机制的完善,将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体制和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