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目前,29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启动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其中7个地方已完成;国务院和中央党群需要核准或备案的156个部门中,已有113个正式核准、备案。
二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法规建设稳步推进。配合国务院法制办继续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修改处分、奖励、考核等相关规定。
三是公开招聘制度进一步推行,组织召开全国公开招聘工作座谈会。
下一步工作安排:
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公开招聘制度的相关政策规定。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年内完成全部市(地)级以上机关、40%的县级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
五、军转安置工作
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召开全国军转安置工作总结座谈会、国务院军转安置工作小组会议和全国军转安置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今年3.9万名军转干部安置任务进行部署。
二是在12个省区市开展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网络培训试点,开设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网络课堂。
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认真抓好年度安置任务的落实,抓紧出台改进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安置工作的指导意见。
二是继续抓好网络培训试点工作,推进军转干部教育培训各项工作。
六、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
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会同中组部筹备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座谈会,下发人社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规划纲要》的通知。
二是开展201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工作,组织专家赴云南、辽宁开展服务活动。
三是实施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上半年共完成17项资格考试,共400多万人参加考试,继续推进吉林、山东、陕西三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四是完成2010年度“千人计划”创业平台评审工作,举办首届全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培训班,实施全国首届留学人员为国服务“赤子计划”。
五是会同财政部实施2010年博士后日常经费资助计划,共资助2550人,金额2.55亿元。
六是做好第三批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和第一批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工作。
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继续做好政府特殊津贴人选选拔工作。组织好专家服务活动和慰问休假活动。
二是全面完成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三是制定印发《关于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意见》和《关于构建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的意见》,完善留学人员出入境、居留、落户等政策措施。
四是完成部分省市实施博士后分级管理的审批、交接工作和新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评审、博士后评估工作。
五是实施三江源人才培养工程和东西部对口支援等专项继续教育活动。
七、职业能力建设工作
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认真实施2010年特别职业培训计划。上半年,全国共730万人参加政府补贴的职业培训,其中,企业在岗农民工培训109.82万人,劳动预备制培训49.59万人,创业培训48.89万人。
二是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和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明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三是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研究起草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2010年全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暨技工院校招生宣传活动。
四是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上半年,共有696万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594.8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其中新增高级工83万人、技师10.1万人、高级技师2.9万人。开展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开发和修订工作,印发了23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五是启动2010年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系列活动。启动第十届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候选人和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候选单位候选个人评选推荐工作,启动第二批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评选工作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工作。
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研究起草加快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总结交流各地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经验,对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等高技能人才进行表彰。
二是继续深入推动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实施,完善高技能人才专项规划和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实施方案。
三是组织开展全国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专项检查活动,重点对各类鉴定所(站)进行清理和规范。做好职业资格证书管理绩效评价工作,规范职业资格证书核发管理。
四是组织开展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和第四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
八、农民工工作
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做好农民工就业和维权工作。深入开展“春风行动”、“春暖行动”等专项行动,为农民工就业提供各种服务,推广简易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努力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
二是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截至6月底,全国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2950万人、4475万人、1811万人、5876万人,分别比上年底增加303万人、140万人、168万人、289万人。
三是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发展问题的研究,推进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
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民工就业,扩大农民工参保覆盖面,推动各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
二是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力度,及时处置侵害农民工权益的突发事件。
九、劳动关系协调和权益保障工作
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稳步推进《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组织开展推进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专项行动。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全国16个地区建立了省级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备案企业54万户、职工5123.2万人。深入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彩虹计划”,在非公有制小企业或同行业企业比较集中的街道(乡镇)和工业园区大力推行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工作。
二是加强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指导地方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上半年,全国已有23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上海市为11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北京市为11元。
三是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二季度,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5.1万件,同比下降14.19%;涉及劳动者人数19.75万人,同比下降23.69%。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0.2万件,同比下降44%;涉及劳动者人数4.65万人,同比下降33.88%。
四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2月25日至4月15日,联合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检查,共检查用人单位114826户次,查处违法案件12662件,责令退赔求职费用413.8万元,办理取缔非法职业介绍活动案件4132件次。6月1日起至7月31日,联合公安等部门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试点工作,全国60个“两网化”试点城市全面开展用人单位信息采集、分类动态监管和劳动保障监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
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积极做好当前劳动关系稳定工作。针对工资增长、工资拖欠等易引发劳动关系纠纷的突出问题,指导各地积极开展劳动关系矛盾纠纷的全面排查,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是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推进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专项行动。加强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加大对企业劳动用工的指导和服务。推进集体合同制度,继续实施“彩虹计划”。
三是进一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制定进一步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的意见,指导各地进一步加强三方机制建设,继续推进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街道(社区)和乡镇。
四是认真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加大集体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力度,对集体劳动争议案件优先立案、优先审理、快速结案。做好涉及劳动报酬的争议处理工作,快立、快办、快结、办好工资争议案件。
五是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大监察力度,预防和及时纠正企业的违法行为。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应急反应机制,快速处置因违法行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试点工作,研究制定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