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华清]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近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相关会议,也受到了媒体的关注,所以今天我们特地请来中国气象局局长,也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先生,向各位介绍中国气象工作状况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的最新进展情况,并回答各位记者感兴趣的问题。 [2007-02-06 10:08:09] |
|
|
|
|
|
|
|
|
[华清]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郑国光先生。秦大河先生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多次参加主持南北极、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型成果,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在我们先请秦大河先生简要介绍情况。 [2007-02-06 10:09:34] |
|
|
|
|
|
|
|
|
[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很高兴和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见面,谈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第四次工作报告情况和气象工作新进展情况。我希望我的讲话更加通俗一些,但是我不得不告诉大家,气候变化从科学上讲是当代科学最前沿的部分,应用方面也和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尽量避免使用科学术语。 关于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情况,IPCC是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联合组成的一个政府间的专业机构,重点是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影响和适应减缓的方面进行对策评估,迄今为止已经三次了。2月2日上午在巴黎我们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这是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最新成果,新闻界的同志都进行了采访。 [2007-02-06 10:10:38] |
|
|
|
|
|
|
|
|
[秦大河]第一工作组主要负责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因而是气候变化领域里的一个特色。我们的题目叫做《气候变化2007:自然科学基础》。我很荣幸和美国的科学家苏姗·所罗门博士共同担任联合主席,我们还请澳大利亚马丁·马尼和中国的陈振林先生负责技术支撑组的工作。 [2007-02-06 10:11:30] |
|
|
|
|
|
|
|
|
[秦大河]主要谈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个报告有如下几个内容,第一,我们对气候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探讨,可以看到,这三个图标,一个是甲烷,一个是二氧化碳,一个是氧化亚氮,自从1750年迅速增加,后坐标是万年尺度,可以看到近期二百多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幅图可以和在IPCC和WMO的网页上很轻松地拿到。 [2007-02-06 10:12:16] |
|
|
|
|
|
|
|
|
[秦大河]是什么原因驱动了气候变暖呢?第四次评估报告一个新进展认为,自2001年的第三次评估报告结束以来,我们对人类活动对全球升温、辐射影响的净值给了一个定量标准,每平方米1.6瓦,有一个不确定值在正的0.6至正2.4之间变动,科学上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给出了一个区间。这幅图描绘了二氧化碳、甲烷乃至于太阳辐射等的变化,你们可以从网页上拿到这幅图。最下面的这一点,就是正值和负值抵消,大约是1.6。 [2007-02-06 10:13:03] |
|
|
|
|
|
|
|
|
[秦大河]我们观测到了什么样的变化?当然,我们观测气候变化的话,除了温度,除了降水之外,还有其他气候系统的代用指标。在图上比较了全球平均气温,在横坐标代表1850年到2006年,1850年以来,世界上有了正式的气象实测资料,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到六十年代是一个升温过程,到八十年代还有个升温过程,可以看到全球海平面在逐渐升高,而且北半球大部分积雪的面积在逐渐缩减,这三方面反映了全球变暖的趋势。所以我们认为,当今气候变化的直接观测支持了我们的论点,温度、海平面上升和积雪,给出了1906到2005年这一百年全球地表增温。我们在一些方面还没有看到明显的变化,比如说龙卷风,比如说冰雹、南极海冰、闪电、沙尘暴等等并没有呈规律性的变化。 [2007-02-06 10:13:38] |
|
|
|
|
|
|
|
|
[秦大河]这次评估报告的一个新的论点,对古气候的气候代用指标进行了研究,可以说集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和他们的研究成果,给出在十二万五千年之前,北极的地区的温度比现在要高3到5度,南北极冰盖的退缩使海平面上升4-6米,在十二万五千年以前是这样的数值。 第三,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归因,我们怎么样看待气候变化呢?我们认为,最近50年全球平均温度是升高的,这个升高很可能是由于观测到的人为温室气体增加导致的。很可能是由不同的概率上的一些规定,我们对全球各个大洲,除了南极洲之外,看图,红颜色是因为有了人为活动导致温度增加,而蓝颜色就是忽略人为活动的变化。 [2007-02-06 10:23:31] |
|
|
|
|
|
|
|
|
[秦大河]下面是全球陆地和全球海洋的平均温度的图。对于未来,我们做了预估,和第三次评估报告相比这次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使用模式更多,模式运转的时间更长,而且发展中国家的模式也被列入,比如中国的模式也加入其中。我们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的平均增温1.1到6.4℃,相应海平面相应上升0.18-0.59米,这是基于不同的经济社会等情景下发生的。 [2007-02-06 10:24:38] |
|
|
|
|
|
|
|
|
[秦大河]我们工作组的科学家认为最好的一个图,不同的排放气候社会经济情景,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目前变暖和区域尺度的预估能力可靠,这些方面比第三次评估报告更加可靠一些。这张图左边给出了温度,中间这幅是2020到2029年,右边是2090到2099年,根据海洋大气模式地表预估结果,在IPCC和WMO的网页上都可以查到这组图,而且我们对未来的降水里,红颜色代表干旱,蓝颜色代表降水量增加,中低纬地区区域干旱,而中高纬地区降水量增加,这是预估。现在的模式表明,在1.9到4.6度的全球平均增暖,如果持续千年,会导致北半球格陵兰冰盖部分消失和完全消失,造成的最大幅度7米海平面的上升。 [2007-02-06 10:25:06] |
|
|
|
|
|
|
|
|
[秦大河]中国参与IPCC的情况,我很荣幸被遴选成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科学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代表,参加第四次评估报告的人数有了增加。第一次评估报告在八十年代只有九位中国专家参加,现在有二十八位中国专家参加。中国气象局是中国在IPCC活动当中的授权牵头单位,组织中国科学家参加编审和评审,承担办公室任务。我们也是国家气候委员会的挂靠单位,通过这个单位协调全国的科技力量做这方面的工作,而且我们组织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一些决策的科学依据等等,我们还举办了一系列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学术会议,来支持和协调气候变化科学问题。 [2007-02-06 10:25:38] |
|
|
|
|
|
|
|
|
[秦大河]中国气象局是世界气象组织的一个组成单位,也是全球地球观测组织的组成单位。我本人是世界气象组织的中国常任代表,我左边这位郑国光同志是全球地球观测组织的四位联合主席之一。我们与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合作关系。我们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还有专门的经费,牵头开展了一些国际项目等等。我们也把气候变化的工作纳入了国家和部门的发展战略规划,比如说去年元月份,国务院3号文件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纲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气象事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等等里面都将气候变化纳入战略和计划当中。 [2007-02-06 10:26:25]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