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深潜日记之四:走近“海底来客”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07-18 07:02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向阳红09”船7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  罗沙)7月17日,西太平洋采薇海山区,晴。

“蛟龙”号今天在采薇海山区域进行了本航段的第二次下潜作业,最大下潜深度2714米,水中作业时间共计9小时19分钟。

在夕阳中回到母船甲板上的“蛟龙”号可谓满载而归,采样篮中装满了各种海底岩石和结壳(海底岩石表面的壳状化合物)样品。更吸引目光的则是一边的生物采集箱,各种海绵、海星、海葵等造型奇特的“海底来客”让我这个从未亲眼见过深海海底生物的门外汉大开眼界,更让围上来的科考队专家们十分欣喜。

经过一番清点,专家们告诉我,“蛟龙”号仅这一次下潜作业就取得岩石6块、结壳1块、4管海底沉积物、水样8升,另有巨型底栖生物标本14个,其中海绵(一种结构原始的多孔动物)4个、海星3个、海葵2个、珊瑚2个、海鳃(一种有羽毛状分支的腔肠动物)1个、海百合(一种形似蕨类植物的棘皮动物)1个、海蛇尾(一种形似海星的棘皮动物)1个。

对于海底生物,人类一直知之甚少。正是得益于“蛟龙”号这样的探海利器,科学家们才得以与海洋生物亲密接触,在变幻莫测的深海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宝贝”。

据随船的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建明介绍,海洋生物分为微生物、小型生物、大型生物和巨型生物。微生物的身长在几十微米以下,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小型生物身长在250微米以下,如草履虫等。而大型生物的体型在250微米至2厘米之间,巨型生物则在2厘米以上,比如常见的鱼虾蟹贝等。

越是生活在海洋深处、体型越小的生物,人类对其认识就越贫乏。科学家们估计海洋中有200多万种大型、巨型海洋生物,目前人类鉴定出的仅有近28万种。而在上千万种海洋微生物中,人类认识的不过二三十万种。

陈建明举例说,一些海洋生物可以生活在海底热液喷口处,而这些地方低氧、高硫化氢的极端环境通常是生命的“禁区”。许多科学家都在试图了解这些生物如何能在极端环境下存活,这对研究人类如何增强自身生存能力同样重要。

认识海洋生物的意义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大。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科学家们认为,洞悉海洋生物的生理机制有利于深入了解人类生命机制,为医学研究提供新思路。此外,海洋生物还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许多现有保健品和新药都源于海洋资源,比如头孢类抗生素和一些新型抗癌药的原料资源就是在海洋中发现的。

海底到底还有多少“宝贝”?期待“蛟龙”号给我们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责任编辑: 吕佳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