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各地积极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在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
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不断优化。据初步统计,2005年,12个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省共确定59个超级稻示范推广主导品种,全国共示范推广超级稻5000多万亩,比2004年增加700多万亩,增长16%。优质棉花、糖料、双低油菜等品种在优势区大面积推广,红富士、新红星、乔纳金等优新苹果品种占栽培总面积的75%以上。陕西、山东等省区优质果率超过50%以上。与此同时,农产品品质结构逐步改善。截至2004年底,全国优质专用小麦播种面积1.43亿亩,占小麦总面积的44%;优质专用玉米1.17亿亩,占玉米总面积的31%;“双低”油菜8230万亩,占油菜总面积的75.5%;优质专用大豆面积7210万亩,占大豆总面积的49.7%。据初步统计,2005年主要粮食品种优质率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名特优新畜禽、水产品明显增加,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势头进一步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
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经过调整,初步形成了粮、经、饲“三元结构”的格局。蔬菜、水果、茶叶、花卉、中药材等园艺产品快速发展,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同时,畜牧业和渔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持续上升。2004年全国肉类、蛋类、奶类产量分别达7245万吨、2723万吨和2368万吨,分别完成“十五”计划指标的104%、113%和197%,提前一年超额完成畜牧业“十五”计划任务。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生态养殖和深水养殖发展迅速,2004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901万吨,比2000年增加622万吨,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10.8%;养捕比例从2000年的60:40,提高到2004年的近65:35,成为世界主要渔业大国中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
农业生产布局不断优化。长期以来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农业生产格局开始打破,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趋势逐步显现,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一些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作物带、产业带逐步形成。初步统计,2005年,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四大粮食作物9大产业带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保持在85%以上;棉花生产已初步形成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三足鼎立”的格局,三大优势产业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7.5%和98.4%;苹果基本形成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优势产业带,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7.8%和88.7%;广西、云南、广东、海南四省三个优势甘蔗产业带生产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国的89.2%和91.5%。柑橘形成了长江上中游以加工甜橙为主,赣南—湘南—桂北以发展鲜食脐橙为主,浙南—闽西—粤东以发展宽皮柑橘为主的三个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畜牧业、渔业优势农产品生产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05年前三季度,肉羊优势区羊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5%,肉牛优势区牛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4.2%,牛奶优势区牛奶产量1194.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2.2%。位于优势区域的11个省全年水产品总产量预计将达4173.26万吨,同比增加112.36万吨,增长2.8%。
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各地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200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8%,扭转了近年来农民增收低谷徘徊的被动局面。更为可喜的是,农民增收格局也发生积极变化,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以2005年前三季度为例,我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50元,同比实际增长11.5%,增速与2004年同期基本持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793元,同比增长16.1%;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1131元,同比增长18.1%;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收入359元,同比增长15.1%;农民的税费支出人均8.5元,同比下降62%。预计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登上3000元的台阶。(农业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