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政协委员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商国是 发言选编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5日   来源:人民日报

    新农村建设要注重文化保护

    冯骥才(文艺)

    我国各地农村文化遗存的状况和特色保护的程度不一。故此建议:

    1.对农村文化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以了解和把握全局。2.加快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使其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律依据。3.加快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广大农村重要文化遗产的认定。对列入名录的遗产实行严格有效的保护。4.对各地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审美价值的古村落(村寨)要列为保护重点。5.少数民族古村落文化保护是重中之重。6.对各民族杰出传承人要尽快普查、摸底与认定。7.建议邀请人文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各地农村建设中来,准确地科学地把握保护与开发、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使农村能真正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有教无类

    柏均和(民盟)

    城镇中校际差异的扩大,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来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直接造成的。我们建议:持之以恒地实施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择校现象”。如禁止学校在同一年级的各个班之间划分等级;淡化乃至取消学校的等级评定制度,逐步取消公立学校的重点校、示范校。

    确保政府教育投入,资源配置要向弱势学校倾斜。

    消除“择校”的根本是教育资源的均衡。

    一方面,不能允许校际之间差距再拉大;另一方面,要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区域内的公立学校资源配置、教育水平大致相当。

    强化和完善督导制度,既要督导政府确保教育投入,也要督导政府实施对均衡教育资源有所影响的行为。

    关注“问题孩子”办好工读教育

    索丽生(民盟)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和挽救青少年的工读学校,却从20多年前的150多所萎缩到现在的70来所。这一升一降,突出地反映了我国工读学校发展严重滞后。

    我们呼吁全社会都来重视工读教育,建议加快相关立法。

    工读教育应当单独立法。按照义务教育的要求,工读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享有平等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国家应立法编制工读教材,选派优秀教师,有针对地设置心理健康、行为矫治等课程,逐步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工读教育框架体系。

    进一步加大对工读学校的投入。国家应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加大对工读学校的投入,鼓励企事业和社会团体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和帮助工读教育事业的发展。

    提高工读学校及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通过提高待遇、师范培训、资格认证等来稳定工读教师队伍。

    建立绿色扶贫示范区

    谢广祥(致公)

    我们建议,在中部地区,试点建立绿色扶贫示范区。基本思路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切入点,以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绿色产业的发展为依托,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整合各个方面的扶贫资源,促进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同步改善,增强贫困地区综合性脱贫能力和可持续脱贫能力,并在政策上享受西部大开发各种扶持政策。

    绿色扶贫示范区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导向示范作用:一是转变资源开发方式,建立生态建设区域联动机制,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二是把生态链转变为产业链,开发清洁资源,发展生态产业,形成跨地区的优质水源、绿色能源、有机食品和特色产业基地。三是制定重要生态区休养生息政策。四是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推动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推动生态脆弱地区农民搬迁,实行异地扶贫。五是针对因学致贫、因病致贫、因劳动力素质低致贫等突出困难,着力实施教育扶贫、卫生扶贫、文化扶贫、科技扶贫工程。

    加快城镇医疗体制改革

    周然(农工)

    城镇医疗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快城镇医疗体制改革。

    1.因地制宜,编制城镇区域医疗卫生体系的中长期规划。2.进一步加大医疗卫生的资金投入。加速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卫生体系构建。重点加强基层医院和社区(村)卫生站的建设。调整相关政策,吸引其他渠道的资金投入医疗卫生事业。3.重新整合三级医疗机构网络。建议以城市中心区的三级大型医院(或二级中型医院)为龙头,直接建立下属分院,或者整合原有下级医院,组建医院集团,建立责权利一体化的医院网络。4.加速转变政府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宏观调节、强化市场监管、完善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5.进行公立三级大型医院的所有制改造。6.综合调整医院、基本医疗保险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政策。7.多渠道解决人才配置不合理问题。8.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尽早建立覆盖全国的医疗卫生网络,促进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

    重视偏远地区文化遗产保护

    夏燕月(文艺)

    最近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重申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偏远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尽如人意。为此,我们建议:

    中央和地方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逐年增加资金投入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在实施扶贫工程时,相应地在政策和资金方面重视解决偏远的、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以解燃眉之急。

    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方面,应对偏远地区在技术、设备设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要改变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只重视申报、审批,而疏于监督、管理的现象,建议国家文物局委托所属的有关单位和团体牵头,不定期地组织文保专家到偏远的重点文保单位加强调研,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供决策部门参考。

    1 2 3 4 5  
 
 
 相关链接
· 胡锦涛等领导同志看望政协委员并参加分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