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宜昌10月23日电(记者江时强、李志晖)经过28天持续不断地拦蓄长江上游部分来水,三峡工程23日8时实现2007年汛后蓄水目标,共蓄积水量66亿立方米,三峡坝前水位达到155.54米,至明年汛前,三峡工程将在156米水位左右波动运行。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批复方案,三峡工程今年汛后从9月25日零时开始向156米水位蓄水,起蓄水位为145米。

图表:三峡工程今年首次调控长江洪水 新华社发
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中心主任袁杰说,考虑到全国电网负荷和下游生态用水影响,中国三峡总公司确定了“均匀、缓升、慢上”的策略,计划10月中下旬蓄到位。蓄水过程中,国家电网、水利、航运等部门均大力支持,整个蓄水进程顺利,没有发生大的安全事故和地质灾害。三峡大坝运行正常,渗流、渗压、变形等技术指标均在许可范围内。
此前,三峡电站已投产18台70万千瓦机组。为适应高水位下的运行需求,在150米水位下,水库水位每升高半米,三峡电厂做一次机组振动、效率等试验,150米之后,每过1米做一次全面试验。蓄水期间,每台机组出力均达到了70万千瓦的满负荷水平,全部机组发电负荷在881万千瓦—1100万千瓦左右波动。
据介绍,蓄水期间,三峡水库最小下泄流量始终在11000立方米/秒以上,上涨最高的一日没有超过1米。达到了国家防总批复的要求,即每天不低于8000立方米/秒下泄流量、国庆节后升幅每天不超过5米。
中国三峡总公司已在长江上游5万平方公里流域范围内,建立了水情测报系统,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报未来3天上游水情。袁杰说,从今年汛后的蓄水实情看,水情测报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上按照预想实现了蓄水目标,对安全、均衡蓄水帮助很大。

三峡工程开始07年汛末蓄水 水位已升至145.15米
新华社宜昌9月25日电(记者 江时强、李志晖)三峡工程25日零时开始2007年汛末蓄水进程,三峡坝前水位将从零时的144.8米左右最终抬升至156米高程。25日7时,三峡坝前水位已升至145.15米。
根据国家防总和长江防总批复的今年三峡工程汛末蓄水实施方案,9月份期间,当不需要三峡水利枢纽调节洪水时,蓄水开始实施,30日前三峡水库坝前水位不超过148米。蓄水期间水库水位日升幅不超过0.5米,水库下泄流量不小于8000立方米每秒。如果遇到长江中下游出现来水偏枯情况,应视需求适时补水;10月份,三峡水库从148米蓄水至156米,水库24小时连续升幅不超过5米,水库下泄流量按照不低于5000立方米每秒控制,三峡电站出力按不低于水库初期运行时保证出力控制。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工程施工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当前和今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将放在加强水库支流及库湾富营养化防治和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等方面。
三峡工程作为治理开发长江的骨干工程,不仅需要建成世界一流的水电设施,更需要建成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于一体的宏伟工程。可喜的是,在枢纽工程、输变电工程、移民工程取得节节胜利的同时,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也一直在有序推进。据了解,三峡工程蓄水后生态效益明显。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的监测结果显示:工程施工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以优于Ⅲ类水质为主;施工区空气质量较好,环境噪声基本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库区泥沙来量下降,工程排沙、防淤措施有效,水库排沙比高于设计预计值;水库诱发地震维持低强度水平,无碍大坝安全;三峡水生和陆生珍稀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国家投入120亿元进行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地灾避让移民近7万人,三峡工程开工后的十几年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比开工前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