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互动>> 建言议政
 
工人日报:欠公众文化服务的债该还的要尽快还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2月14日   来源:工人日报

    一些地方即使有了钱,也舍不得在文化建设上投入,而是更多地用在“上大项目”、“搞大开发”上。一些财政比较紧张的地方,宁可贷款建豪华办公大楼、建“形象工程”,也不愿把钱花在短期内难出“政绩”、见不到什么“收益”的文化建设上。还有一些地方,一任领导比较重视文化建设,投入相对较多,换了领导,观念有变,文化建设的投入就直线下降

    近日,湖北省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形成一道“冲击波”,引发了如何满足公众高涨的文化需求的热点话题。

    《人民日报》近日连续报道了湖北省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消息,最初每天观众突破万人次,是此前参观人数的10倍以上,大大超出管理者预期,导致观众长时间排队甚至发生争执,馆内回廊成了垃圾集中地,地上痰渍斑斑。一个月后,参观人数稳定在5000人上下,平稳度过“洪峰期”。据悉,该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湖北省政府每年要从财政拿出3000万元补贴。与此同时,部分省份也在酝酿循序渐进地免费开放博物馆。

    对湖北省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短时间“爆棚”现象,有人归咎于参观者素质不高,“占便宜”观念使然;有人则认为是我国文化场馆长期实行较高票价,观众有文化需求但得不到满足的集中释放;更有人指出这是一场“大考”,担忧免费开放能否坚持下去。长期以来,一些文化场所的高票价阻挡了普通观众的参观脚步。湖北省博物馆免费开放“爆棚”表明,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欠账太多。而经费不足、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目前相当一部分公共文化场所的运行经费,除了部分来自政府的公共财政资金外,主要依赖于门票收入。但文化设施的公益性注定公共文化场所不能更多地依靠市场资源,主要和稳定的经费保障需要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不少国家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建设场馆也是公共财政在“埋单”。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公共财政日渐充裕,“没钱”不能再成为堂而皇之的理由。但问题是,一些地方即使有了钱,也舍不得在文化建设上投入,而是更多地用在“上大项目”、“搞大开发”上。一些财政比较紧张的地方,宁可贷款建豪华办公大楼、建“形象工程”,也不愿把钱花在短期内难出“政绩”、见不到什么“收益”的文化建设上。“贫困县盖起豪华办公大楼”的新闻不时发生,人们甚至已见怪不怪。还有一些地方,一任领导比较重视文化建设,投入相对较多,换了领导,观念有变,文化建设的投入就直线下降。所有这些都说明,文化建设投入不足,真正或核心的因素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缺乏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该站在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高度,认真研究博物馆“爆棚”反映出来的问题,着力解决文化建设投入不足的机制问题。对公众文化服务的欠账,该还的要尽快还。(郭振纲)

 
 
 相关链接
· 工人日报社评:我们靠什么“避免小事酿成死结”
· 工人日报社评:整饬收费之乱需法制建设整体推进
· 工人日报社评:"华为事件"当成工会维权的新起点
· 工人日报:期待拆迁"最大限度让利于民"成为常态
· 工人日报社评:民间资本监管不能“绕着矛盾走”
· 工人日报社评:破解住房难问题需要更多实际行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