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江苏省暨南京市悼念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0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2月13日   来源:新华社

    12月13日,各界人士参加悼念活动。当日上午10时,凄厉的警报声响彻南京城上空。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代表,以及海内外和平友好人士近8000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隆重举行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0周年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竣工仪式。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12月13日,武警战士在敬献花圈。新华社记者 孙参 摄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市民代表在敲响和平大钟。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12月13日,遇难者遗属程铭政手捧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父亲程长河的照片参加悼念活动。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其家属在悼念活动现场。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12月13日,南京市民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落成的祭场献花。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12月13日,侵华日军老兵三谷翔(右)参加悼念活动。新华社记者 孙参 摄

“和平之舟”扬帆起航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竣工开放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记者徐机玲、蔡玉高、石永红)“和平之舟”扬帆起航!

    13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7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投资3亿多元、占地111亩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正式竣工,向公众开放。

    与原馆相比,扩建后的纪念馆不仅在占地面积、文物数量等方面增加许多,而且在展示的思想内涵上也做了更多的延伸。自1985年建馆开放以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和平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占地33亩的纪念馆已经无法适应大量文物展陈和参观人数激增的需求。为此,2005年底,纪念馆启动了扩建工程。

    经过两年紧张建设,展现在参观者眼前的新馆犹如一艘巨大的“和平之舟”:东部拔地而起的高大船头是陈列丰富的展厅,周边庄严肃穆的广场可容纳万人集会;中部是原馆的遗址悼念区;西部大片开阔区域是树木葱茏的和平公园;另外,还有十多座形态逼真、寓意深刻的雕塑点缀其中……

    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新展厅主要展示三方面的内容,即“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胜利1945展览”和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骸骨陈列。这次重新布展是以“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指导思想,以史实说话,以理性服人,着重展示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史实和中华民族抗战胜利史实,驳斥日本右翼否认侵华战争和南京大屠杀史的荒谬论调,弘扬团结、抗争和追求和平的精神。

    主题展览“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共分为南京沦陷前的中国形势,日军从上海攻向南京,日军入侵南京与中国守军南京保卫战,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日军在南京的奸淫与掠夺,日军在南京的焚烧与破坏,国际安全区不安全,日军毁尸灭迹与慈善团体掩埋遗体,对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日本战犯审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11个部分,主要展示了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南京大屠杀史实。

    74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佘子清在参观时告诉记者:“与以前相比,展览的内容更加详细,文物、照片更多了,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当年的历史。”

    纪念馆最震撼人心的展览是位于新展厅的19具遇难者遗骨,以及墓地广场的“遇难者遗骨陈列室”和“万人坑”遗址。

    “看到这些白骨,我的心情真的很沉痛。”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王璟告诉记者,“这些是侵华日军罪行最好的证明。”

    走出“万人坑”遗址展厅后,参观者将依次步入悼念厅、祭场、冥思厅。提供这样的场所,就是希望参观者能在了解历史真相、悼念遇难者的同时,对历史进行深入的反思。

    走出幽暗的冥思厅,映入参观者眼帘的是纪念馆的最后部分“和平公园”。在和平公园的另一端,和平“母亲”雕塑表现出的对和平的期盼,代表了人们的心声。

    “我们一定要记住历史的教训。”坐着轮椅参观纪念馆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施怀庚说,“希望中日两国人民能为永远的和平而努力。”

    载着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和平心声,“和平之舟”扬帆起航!

南京发现南京大屠杀时美国医生日记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记者石永红、张宏妹、陈瑶)“已经没有地方掩埋尸体了。”“士兵一个个被送进医院,由医生包扎伤口,换了一套新衣服后,又很快离开了。”……这些内容出自南京大屠杀时留在南京的美籍医生鲍恩典女士的日记。

    在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之际,南京鼓楼医院日前向世人公布了新近发现的记载南京大屠杀的又一证据——鲍恩典日记。日记记录了1937年11月25日至1941年9月15日期间鲍恩典在南京鼓楼医院的经历。

    南京鼓楼医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西医医院之一,是由基督教会派遣的加拿大籍传教士威廉姆·爱德华·麦克林医学博士1892年创建的一所“基督医院”。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大屠杀。当年,南京鼓楼医院被划为国际安全区,救治了许多被侵华日军烧杀、凌辱的伤兵和百姓。曾在这家医院工作的外籍医务人员亲身经历和目睹了那场惨无人道的浩劫,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当时,侵华日军紧逼南京城,外籍人士纷纷撤离南京,鲍恩典女士和鼓楼医院的其他3位美国医生威尔逊、屈穆尔、韩德思却留了下来,参与国际安全区救治伤员和难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鲍恩典与其他外籍同事拯救了一大批遇难平民、伤兵和妇女儿童的生命,得到了当时民国政府的嘉奖,被救的难民代表还赠送了“慈悲为怀”的锦旗。

    鲍恩典女士亲眼目睹了那场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她的日记在倾诉心事的同时,也记录了当年那场灾难。鲍恩典留下的这本珍贵日记一直被她的侄子和侄媳细心保存。2006年3月,鼓楼医院工作人员把这本日记带回中国。

    鲍恩典1896年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1919年10月来到中国,就职于现在的南京鼓楼医院(原金陵大学鼓楼医院),任医院检验室主任和医学院检验室讲师。1941年日本人接管医院后,鲍恩典回到美国,在霍普金斯大学工作。1976年逝世于巴尔的摩。鲍恩典医生未婚,最后的日子在侄子瑞恩家度过。

8万多人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记者张宏妹、陈瑶、蔡玉高)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扩建后开馆首日,便迎来了8万多中外参观者。

    13日是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70周年纪念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竣工。在举行完悼念遇难同胞的活动后,闭馆一年多的纪念馆重新开放。

    蜿蜒千米的长队,在以灰色基调为主的广场上延伸……上午11时左右,悼念遇难同胞的活动一结束,等待良久的参观者带着庄重的神情,步入纪念馆。他们中有朝气蓬勃的学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蹒跚学步的孩童。

    “整个参观过程中,我的心情都非常压抑,特别想哭。”河海大学的大一学生葛亮6时半便起床,赶来参加悼念活动。他说:“日军犯下了这么大的罪行,而现在日本国内很多右翼分子却不承认,这是非常不应该的。今天来了很多日本友人,还献了花,他们敢于正视历史的态度让我钦佩。”

    在纪念馆展馆的序厅,每隔12秒,就会有一滴水从高空落下,滴答一声,象征一条生命从此消失。

    南京市民徐国强13日特地请假来参观纪念馆。他表情凝重地告诉记者:“看到水滴下,我就想起当年同胞被日本人杀害的场景,心里真的很难受,眼泪忍不住掉下来。希望更多的人来参观纪念馆,了解历史。因为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创造和平。”

    81岁的美国著名皮肤病学专家迈克尔·弗兰茨布劳多年来致力于调查侵华日军细菌战中中国人的受害情况,他也特地赶来参加悼念活动。“扩建后的纪念馆震撼我的心灵,我很欣慰中国人做了如此工作,这样可以将南京大屠杀历史更好地告知世人。”迈克尔·弗兰茨布劳说,“不管是细菌战还是大屠杀,都是人类历史上的耻辱。希望所有的人都能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历史重演。”

    多次来南京并向纪念馆捐赠了1000多件文物的日本友人大东仁告诉记者,与原馆相比,扩建后的纪念馆展示的内容丰富了许多,特别是增加了许多关于“和平”的内容。“这是符合世界发展主流的。”大东仁说,“希望更多的日本人能到此参观。”

    自1985年建成开馆以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国内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和平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历史’与‘和平’是纪念馆最关键的展示内容,希望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这一良苦用心,吸取历史教训,追求永久和平。”

    据了解,为满足参观者需求,从13日开始一直到本月月底,纪念馆将不设休息日,每天都对公众开放。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今天我们重温历史祈愿和平—南京大屠杀70周年祭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永远教科书
· 专家:侵华日军在南京杀害30余万人史实不容置疑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太平门遇难同胞纪念碑落成
· 南京采取措施确保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骸“安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