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浴火重生铸辉煌——东北地区六十年发展脉络素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19日   来源:新华社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如今,这里已由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变成了中国最大的机械化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垦区。60年来,这里创造出了新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累计向国家交售商品粮2760亿斤,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黑龙江垦区大片农田丰收在望(9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勇摄

    新华社长春9月19日电(记者褚晓亮、石庆伟、孙英威)这是一本厚厚的书,翻开它,共和国半个多世纪工业发展的沧桑巨变和风云历程在这里浓缩。

    这是一首动人的歌,歌声飘过60年,留下了一串串令人难忘而又温暖的记忆:闯关东时代的拓荒之旅,走在大路上的创业豪情,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美丽憧憬。

    这就是东北。这片白山黑水间的神奇土地,它曾拥有过辉煌,也曾经历过阵痛,如今,在新时代振兴东北的号角下,东北地区正重新挺起巨人的脊梁,高昂起雄鸡的头颅。

    对东北60年发展脉络的素描,其实也正是在探寻中国一代代建设者和改革者奋争和求索的足迹。

    寻找失落的辉煌--工业巨人的命运交响曲

    2007年12月29日,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制造的首根大型船用曲轴在大连华锐曲轴公司通过了船级社和用户的联检,正式下线。新华社发

    “大学毕业后我从上海分配到长春,在火车上才知道是来建设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厂。当时,车厢里都沸腾了,我和同来的大学生们感觉无比的骄傲和自豪。”78岁的一汽集团退休职工冯云翔回忆起当年的往事,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像冯云翔一样,无数的热血青年满怀报国理想来到这片黑土地,投身于共和国的建设事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从战略发展需要出发,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大幕从东北开启,东北成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一五”时期规划的156个重大项目,有56个落户于东北。钢铁、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力、军工等国家重点发展的重工业也集中布局在东北。沈阳、大连、鞍山、长春、吉林、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一大批重工业城市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东北为龙头的老工业基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使我国在很短时间内拥有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东北老一辈工人们拥有强烈的建设者的荣誉感,那一大批从工业战线走来的和平年代的英雄至今仍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时下正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的电影《铁人》再次向人们展现了王进喜所代表的“铁人精神”。王进喜、孟泰、王启民这一串串光辉的名字连同他们身上洋溢着的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财富,至今仍在鼓舞和激励着前行的人们。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向市场经济转轨,发展的重心向南方沿海地区转移。东北地区受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束缚,普遍出现了产业结构老化和经济相对衰退的现象。工厂大批亏损,工人大量下岗待业。东北的风光已不再,一下子从排头走到了队尾,当长三角、珠三角区域飞速前进之时,东北却背着沉重的包袱在艰难地爬行。有人将东北形象地比喻成了“被铁链锁住的巨人”。

    1991年3月,新华社发表文章,将东北这种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企业活力不足、转制困难等现象称为“东北现象”,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同和关注,“东北现象”成了很长一段时期人们谈起东北时最常使用的词汇。在这一过程中,东北也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始进行陆续的改革探索,寻求对“东北现象”进行破题,但始终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2003年底,中央作出了实施东北振兴的战略决策,东北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性转机。从此,东北这艘航船开始踏上了振兴之旅,一路破冰前行。

    在推进振兴的过程中,东北三省纷纷把国企改革作为振兴的突破口,提出要以攻坚的精神攻克国企改革这一计划经济最坚硬的堡垒。吉林省在2005年提出要在一年内完成816户重点国有企业改制攻坚,这一被很多人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实现了。吉林省省属国有资本比重由改制前的82.6%下降到了34.5%。

    大规模的国企改制使东北的国有经济布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单一主体的经济成分如今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等多元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外商投资活跃,东北变成了资金汇集的“洼地”,民营经济也开始在经济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过去一大批在市场经济中徘徊不前的国有企业开始扬眉吐气,重新焕发生机。记者在中国北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了解到,在金融危机中,该公司的订单却较以往大幅增加。公司的一些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就怕有订单,因为实在忙不过来了。”在金融危机面前,长客人称自己是“无危有机”。而取得这种发展态势既得益于国家政策拉动,同时也得益于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使产品在国际上处于与世界强手同台竞技的水平。

    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勇表示,多元经济主体的格局使东北的经济具有了内生活力,如今,几乎听不到有人在谈“东北现象”了,“东北现象”已淡出历史。

    破解资源输出和粮食生产困局--资源宝库的超越之路

    作为我国传统大粮仓,吉林省畜牧业发展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养殖技术、观念落后,畜牧业发展始终不成气候。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畜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吉林省在坚持粮食生产不动摇的同时,做好粮食过腹转化大文章,畜牧业发展不断实现新跨越。目前人均肉类占有量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天下粮仓变成了全国肉库。这是吉林省德大有限公司肉鸡加工生产线(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从资源禀赋来看,东北的优势非常突出。据统计,东北的原油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一半,商品粮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东北有着“天下粮仓”的美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这三大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一代又一代拓荒者的辛勤开垦下,东北由“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东北还有着良好的生态条件。吉林、黑龙江两省是全国生态建设试点省,长白山、大小兴安岭拥有面积庞大的原始森林生态区。

    但长期以来,东北处于资源输出的境地,一大批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逐渐走入了资源枯竭的困境。东北资源型城市有30多个,资源的长期开发导致部分地区矿产资源完全或濒临枯竭,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经济全面衰退、社会问题加剧、生态条件恶化。

    而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曾几何时,东北的粮食“卖不了、储不下、运不走、补不起”,形成了“新东北现象”。

    资源宝库,却陷入利用资源的困境。在振兴东北的背景下,如何走出资源输出和粮食生产困局,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推进资源城市加快转型是国务院振兴东北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阜新、抚顺、本溪、盘锦、大庆、伊春、辽源、白山等东北主要资源型城市先后被纳入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这些城市利用试点政策,加快转型步伐。辽宁阜新矿业集团创新思路,走出辽宁,利用设备、科技和人才优势开发内蒙古白音华煤矿,促进了富余矿工和生产能力的有序转移。吉林省的辽源市则在高起点上构建了新能源、生物健康等六大接续产业,并吸引境内外一大批投资商围绕六大产业投资,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近年来的增长速度位居吉林省前列,被外界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辽源速度”。

    面对东北粮食生产附加值低,农民卖粮难的状况,近年来东北各省结合现代农业的建设,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坚持抓粮食生产不动摇,一方面着眼于国际国内大市场,在粮食加工业以及畜牧业、粮食流通业等方面大做文章,向粮食要效益,使粮食的含金量大大增强,卖粮难的“新东北现象”得到了破题,粮食多由包袱变成了优势。

    自2001年起,吉林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拉动力。几年来,农产品加工业从弱小迅速壮大,使吉林农业发展的模式由数量增长型逐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300亿元,已经成为继汽车、石化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长期困扰吉林的卖粮难已经成为历史。

    吹响全面振兴号角--第四增长极的发展宣言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东北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23.9亿元,同比增长10.8%,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641.7亿元,同比增长4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8个百分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全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东北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能表现抢眼是东北振兴效应的一种体现。”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处处长刘庶明认为,五年的振兴使东北打下了快速发展的基础,东北振兴的产业优势也已经显现,无论是在传统的装备制造领域还是高新技术领域,东北都焕发出了新的发展优势。

    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司长文振富也表示,从全国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全局来看,东北的实体经济有基础坚实、抗风险能力较强、回旋余地较大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东部沿海外需下降的劣势,使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振兴使东北一大批国有和民营企业逐渐迸发活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并纷纷到国外开拓市场。沈阳远大集团是一家以幕墙工程为主体业务的民营企业。公司曾承建国家游泳馆“水立方”这一建筑幕墙领域技术难度最大、最先进的幕墙工程,最近又以17亿元人民币成功签下世界幕墙史上单笔金额最大的工程--阿联酋阿布扎比工程。走进远大研发中心大楼,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建世界一流工厂,创国际知名品牌”几个大字,董事长康宝华说:“我们就是要有国际化视野,把产品卖到外国去,长中国人的志气。”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东北的民生状况和社会生活也得到了普遍改善和提高。社会保障保系加快完善,使大批东北职工解决了后顾之忧。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地房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全面铺开,改善了东北的人居环境。2005年以来,辽宁省拆除城区连片棚户房1200万平方米.建设回迁楼近2000万平方米,让34.5万户棚户区居民住进新居,并启动了零散棚户区改造。今年还将新建5.4万户廉租房,为1万户农村特困户新建住房。

    在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变化的同时,东北振兴也在触动着东北人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层裂变。东北的下岗职工一度达到500万之多,在下岗之初,这些职工中存在着一定的不理解和埋怨情绪。如今,这部分职工已普遍由当初的怨天尤人变为埋头创业,绝大部分实现了重新就业。沈阳市铁西区卫工街道的下岗职工张平多年待业在家,通过转变观念,如今52岁的他当上了社区保洁员。“现在每月有500多元的稳定收入,政府还发给养老保险补贴,日子会越来越好。”他告诉记者。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于治贤认为,东北人观念的变化,要比东北经济的变化更为重要,经过多年实践,东北干部群众的改革开放意识、自主创业意识和重商守信意识都在不断增强,这将推动东北振兴进一步提速。

    不久前,《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上升为国家战略。紧跟着,国务院又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的出台,既体现了国家对东北政策支持的连续性,也体现了对东北发展所寄予的深切期望。良好的发展势头加上国家政策赋予的发展机遇,让东北人对未来发展满怀憧憬,

    走过了昨日的辉煌,跨过了曾经的迷惘,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正在重新书写新的传奇。那曾广泛流传并激励一代代东北人的精神财富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勇于创新、敢于进取。一个被称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之后“第四增长极”的区域发展板块横空出世并日渐清晰,这是东北在新时代发出的宣言。人们有理由期待,浴火重生的东北将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在东北亚区域发展格局中展现新的力量,作出新的贡献。

新闻背景:2008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9.38%

    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东北三省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拥有众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是我国重化工业的重要基地,也是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东北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8196亿元,占全国GDP的9.38%。

    其中辽宁省GDP增长13.1%,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吉林省GDP增长16%,高于全国7个百分点;黑龙江省GDP增长11.8%,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产量达到8925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6.9%,对全国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2008年,东北地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285亿元,同比增长35%,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辉煌60年:老工业基地辽宁不间断创造新中国第一

    新华社沈阳9月19日电(记者陈梦阳)日前,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创建的网上世博会辽宁馆开通,进入网站,映入眼帘就是1949-1978年辽宁创造的200个新中国“第一”,这些“第一”同样要在明年5月的上海世博会辽宁馆里展出,它们让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自豪和骄傲一览无余。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创造“第一”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详细>>>

经典中国·辉煌60年:北大荒铸造“中华大粮仓”

    新华社哈尔滨9月19日电(记者高淑华 孙英威 王春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如今,这里已由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变成了中国最大的机械化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垦区。

    60年来,这里创造出了新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累计向国家交售商品粮2760亿斤,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详细>>>

从“天下粮仓”到“全国肉库”
——农业大省吉林演绎“食品工厂”的历史变迁

    新华社长春9月19日电(记者王晓明)作为我国传统大粮仓,吉林省畜牧业发展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养殖技术、观念落后,畜牧业发展始终不成气候。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畜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吉林省在坚持粮食生产不动摇的同时,做好粮食过腹转化大文章,畜牧业发展不断实现新跨越。目前人均肉类占有量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天下粮仓变成了全国肉库。

    吉林省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是中国传统的大粮仓。多年来,吉林省粮食商品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人均玉米占有量、商品率、出口量、调出量都一直位于全国之首。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连续登上150亿公斤、200亿公斤、250亿公斤阶段性水平,成为全国唯一的人均占有吨粮的省份,2008年粮食产量达285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详细>>>

 
 
 相关链接
· 以首都机场为依托 北京打造东北亚临空经济中心
· 东北三省:2009年上半年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明显
· 东北经济下滑势头遏制 主要经济指标现积极变化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