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今年十提融资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11-20 14:40 来源: 一财网
【字体: 打印本页

11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把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纳入会议议题。这个话题也引发参会者热烈讨论,就一个问题讨论时间超过一小时,这在平常的常务会议上相当少见。

其实,这已经是今年以来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等重大会议上第十次直接提出或者要求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在其他主题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到投融资体制改革也有十次之多,从这也可以看出,中小微企业以及三农等领域融资难、融资贵是李克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一个问题需要反反复复地强调和提及,恐怕也是总理头疼的事情。

缓解融资难、融资贵说明金融市场竞争还不够,活力还不足。这不单单是为了中小微企业的生存,也是为了社会就业,它们承载了数以亿计的就业岗位,这些企业活得下去、活得滋润才能让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诚如李克强所说:“金融不搞活,实体经济就上不来,经济下行压力就难以‘顶住’,最后反过来可能会带来金融风险。”这才是李克强深谋远虑的地方。

今年李克强三四十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涉及融资难、融资贵的会议内容如下:

4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措施:一要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二要加大涉农资金投放。三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四要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五要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六要加大政策支持。会议要求,所有涉农金融机构都要努力往下“沉”,做到不脱农、多惠农。

4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和优化结构有关工作,要求改善融资服务。加强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加大对品牌产品、小微企业等的支持力度。鼓励保险公司扩大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进一步增加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经营主体。

5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成倍扩大中央财政新兴产业创投引导资金规模,加快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市场化运行长效机制,实现引导资金有效回收和滚动使用,破解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对发放“三农”、小微企业等符合结构调整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扩大支持小微企业的再贷款和专项金融债规模。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7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促进“脱实向虚”的信贷资金归位,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有效降低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7月14日经济形势座谈会,强调完善支持实体经济的各项政策,多措并举、对症下药,有效降低融资和交易成本,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

7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听取国务院出台政策措施推进情况,督查汇报并部署狠抓落实与整改。会议强调,加快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三农”有关政策落实,在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尽快见到实效。

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引用小说家阿瑟·黑利《钱商》里的故事时所说的话,他表示,“商业银行要想办法为小微企业、特别是新创业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服务。”部署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包括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金融机构筹资成本的不合理上升等十项有力措施。

9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融资支持。采取业务补助、增量业务奖励等措施,引导担保、金融和外贸综合服务等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鼓励大银行设立服务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推动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实质性进展。

最近一次就是昨天的常务会议,为了缓解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昨天的常务会议又提出了十项措施,包括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改进合意贷款管理;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支持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发展,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改进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防止信贷投放“喜大厌小”和不合理的高利率、高费用;支持跨境融资,让更多企业与全球低成本资金“牵手”等。

其实,政策陆续出台,部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也获得缓解,但是外界总还是期待更加直接、激进的“大水漫灌”,比如降息降准。尽管在必要时候,这都是可能可行的,但就目前而言,还有其他途径避免较大副作用的情况下,用改革的措施来盘活存量资金、优化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这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居民储蓄率偏高,排在世界前几位;另一方面是企业负债率偏高,高于大多数西方发达经济体。前者导致内部消费不容易提振,后者导致企业资金链非常脆弱。中国经济要进入良性轨道,要发展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让企业逐步摆脱信贷依赖症,不能总是指望靠银行贷款来“做大做强”。

此外,也不是高层要铁了心对一些企业的望“贷”兴叹无动于衷,也在于一旦大规模开闸放水,当前有所错位的银企格局又可能将大量资金导向国家限制的投资领域,或者让部分拥有信贷优势的企业转贷渔利,还很可能扰乱调结构、促改革的方向。

对于不少中小微企业来说,尽管在做大做强的梦很美好,但是企业扩张还是要理性,在“做强”不容易的时候,不能让举债“做大”规模就成为当然选项,尽管规模越大,能够借贷的资金也就越多,但此时风险也越大,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

尤其是,不少企业快速扩张规模后,一方面企业管理不容易跟上,另一方面市场出现波动时难以应对。西方不少长达百年的企业,它并不追求规模做到第一,而是坚守品质,保持品牌的水准,无论市场如何变换都能稳定地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而成为一家收人尊敬的企业。从这个角度而言,当企业理性选择“简单再生产”而非“扩大再生产”时,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就小了,自身和金融的风险都减少了,客观上也让信贷市场供求关系趋于平衡。

当然,如果说企业调整预期、改善经营来降低对信贷的依赖是“节流”,那么李克强今年以来多次求解融资难、融资贵,颁布系列措施改善中小微企业以及三农等领域的融资处境,这就是“开源”。只有两厢结合,才可能共同度过这段经济形势严峻的时期、

李克强今年至少十次提及融资难、融资贵,举措也推出一茬又一茬,关键是要各部门、各地方落实。正如他昨天所言,要优化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让措施真正“走下去”,落到实处。(田享华)

责任编辑: 司徒宇乾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