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专题
 
陕西省代省长袁纯清做政府工作报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2月07日   来源:新华网陕西频道
    三、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

    突出发展优势产品。以信息化为主导,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做大做强高技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高技术产业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能源化工等5大优势领域,优选20个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加快产业化步伐。支持西安、宝鸡、杨凌等国家级开发区加快“二次创业”,抓好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园、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咸阳国家显示器产业园和汉中航空工业园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远去的辐射带动作用。装备制造业要走集团化、集群化道路,努力形成航空航天、输变电设备、数控机床、汽车等产业的新优势。加快国防高新工程实施步伐,推动军民结核性产业向高层次、宽领域拓展。通过改制重组,培育十数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化工产业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为重点,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全面加快“三个转化”步伐,形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新机遇,彰显我省人文、地域资源优势,着力构建文化、会展、旅游特色产业链,尽快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我省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文化产业要推动人文资源上舞台、出大作、创品牌,集中力量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有震撼力的精品力作,使更多的人向往陕西、走进陕西、兴业陕西。培育壮大动漫、策划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会展业重在策划,实施一批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会展项目,提高西洽会、农高会、欧亚经济论坛等大型会展品牌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国内外机构来陕办展会,进一步做大规模。旅游业要为构建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三大产业体系,建设法门寺等6大品牌旅游景区,着力抓好延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曲江大唐不夜城等10大项目建设,建设好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全省的8条旅游精品线路,扩大促销影响,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整体竞争力。物流业要着眼于加快加强以西安为枢纽的现代物流体系,重点抓好西安国际港务区、咸阳空港物流园区、新筑集装箱物流园区、宝鸡陈仓物流园区、榆林能源化工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金融业要着力构建政府、银行、企业互动合作平台和协调机制,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陕设立总、分支机构,鼓励金融创新,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把西安建成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要积极承接全球性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把西安建成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为重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业化步伐。省财政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的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顺利实施。对精密数控机床、汽车与工程机械、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通信设备等10大科技专项实施联合攻关,力争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要在完善提高、成果转化上实现大的突破,新组建电子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建设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0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一批企业技术中心。突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提高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有条件的科研院所组建科技型企业集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名牌战略,积极推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力争国家名牌产品累计达到27个,专利申请量突破6000件,努力走在西部前列。

    推动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关中突出发展高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重点推进60个重点项目建设,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西安做大做强,深化西咸经济一体化,促进关中城镇群加快发展,增强“一线两带”的辐射带动能力。陕北重点实施50个煤化工、石油化工和电力重大项目,加大水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能源化工基地。陕南在继续加强以吉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以绳梯保护为前提,追点实施50个产业项目,推动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桑蚕丝绸、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扭转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既要发展优势,各展所长,又要加强协同,相互促进,形成全省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强力抓好节能降耗。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计量检测办法,强化能源指标公报和责任制度。严格高耗能产品市场准入,继续加强对200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管理,制定重点产品的消耗定额,对市电、铁合金等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组织实施生物柴油、低温余热发电等10大重点节能工程。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做好重点矿区、重点矿种资源整合。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提高煤炭回采率和石油采收率。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在西安市率先推行节能65%的地方标准。抓好西安、宝鸡、咸阳、榆林等城市节水试点,力争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个百分点。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体,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继续抓好杨凌示范区、西安经济开发区、韩城龙门、渭北生态农业区循环经济示范工作,在龙门钢铁集团等20户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走出节能环保的新路子。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等工程,完成造林绿化300万亩。继续实施秦岭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快建设秦岭国家植物园,使之成为陕西乃至中国的绿色品牌。做好汉、丹江的水源保护工作,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加强能源资源开发中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划定、合理调整大中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做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检测工作。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集中政治煤炭、电石、铁合金、焦化、水泥、造纸等污染企业,对不能按期达标的企业坚决关闭。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开展矿区沉陷治理,全面推行生态修复保证金制度。加大环境监控执法力度,确保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削减2.2%和2.5%。加大渭河流域污染治理力度。渭河是三秦大地的“母亲河”,为陕西可持续发展计,为流域人民长远福祉计,省财政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投入不低于1.5亿元,全面启动流域县城污水、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建设,下决心尽快改变渭河劣五类水质,早日让我们的“母亲河”重现昔日的生机和美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