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落实今年初部署的各项卫生工作。
一是确保实现新农合制度的全面覆盖。要按照“增加补助、全面覆盖、巩固完善”的总体要求,推动新农合制度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已经达到98%,实现全覆盖的目标胜利在望。下一步要着力加强制度完善和创新,加强资金和医疗服务监管。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受灾区县新农合的支持和指导,确保灾区农民能够享受到新农合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是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社区贴近群众,社区卫生服务是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重要途径。要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改变服务模式,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转变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要认真总结28个重点联系城市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同时,积极探索有效的监督管理方式。
三是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要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落实经费保障机制、加强能力建设、改善内部管理、加强绩效考核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要继续加强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切实落实扩大免疫规划政策,探索慢性非传染病的防治策略。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促进活动,认真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完善卫生监督体制,扩大基层卫生监督网络,落实卫生监督经费,提高监管能力,加强对医疗服务、血液安全、公共场所、职业卫生、食品和化妆品安全的监督。
四是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医院管理评价制度和医院管理长效机制,保障病人安全。控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推进“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和院务公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五是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要完善落实扶持中医药发展的倾斜政策,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科研和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发展现代中药产业,促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发挥中医药在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二)做好洪涝等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
今年5月下旬以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天气,洪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已影响20个省份,受灾人口3800多万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另外,地震灾区也即将进入汛期,强降雨极易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造成新的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国务院办公厅已于6月11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切实做好强降雨和汛期灾害防范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卫生部也做出相应安排,就做好今年洪涝、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卫生应急工作提出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继续抓好抗震救灾、奥运会医疗卫生保障的同时,统筹兼顾,科学调配力量,把做好洪涝等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落实各项救灾防病措施,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第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提前做好防范工作部署。要建立洪涝等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领导机制,保证一旦发生灾情迅速开展卫生救援工作,保证灾区群众伤病能得到及时救治,保证灾后无大疫目标的实现。第二,要与气象、水利、民政等部门保持密切合作,加强信息沟通,及时会商、科学预测可能发生的灾情,并做好自然灾害的卫生应急准备。第三,要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医疗卫生救援队伍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认真做好经费保障和物资储备工作,保证卫生救援队伍及时派赴灾区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