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31日两天,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清远就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汪洋强调,要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农村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切实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和持续增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汪洋和广东省委常委、秘书长徐少华,副省长李容根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在清远市委书记陈家记等陪同下,深入田间地头、农业企业,与农民深入交流,谈发展、谋未来。
2007年12月,汪洋到清远调研时要求清远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做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近一年来,清远打响扶贫攻坚战,明确责任、健全机制,努力做到帮助农民“脱贫不返贫”。
广东天农食品有限公司是集种苗繁殖、饲料加工、肉禽养殖、食品加工为一体的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在清远、佛山等地带动1000多贫困农户脱贫。
公司总经理张莹告诉汪洋,天农公司是清远首家参与“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工程的签约单位。公司每月都开展扶贫养殖技能培训,对合作养殖的贫困养户,免收养殖合作周转金,对特困农户还资助部分启动资金。
“你们这样做,会不会亏本?”汪洋问。
“这是双赢的!”张莹说,农户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在给公司干活,帮我们扩大了生产规模。公司和合作养户的关系很牢固,养户经常免费帮我们做广告,一传十,十传百,天农的合作养户队伍越来越大。
汪洋听了高兴地说:“规划到户了,责任到人了,你们企业为扶贫作的贡献也明明白白。这是名利双收!”。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方式效果到底怎么样,农民感受最有说服力。从清新县到英德市,汪洋一连跑了三个村,倾听农民心声。
清新县太和镇白莲村刘桂杏一家,是县长郑小燕的扶贫联系户。刘桂杏丈夫几年前意外伤亡,留下了76岁高龄病痛缠身的老父亲以及正在读书的一儿一女。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了刘桂杏一人身上。
“帮扶干部给你们解决了什么问题?”汪洋问。
“生活上的很多燃眉之急!我们非常感激。”刘桂杏告诉汪洋,自从实施了“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干部下乡到贫困户家里商谈脱贫措施明显多了,也帮助大家解决了像老人看病、小孩上学这样的实际困难。
汪洋听了十分欣慰,他鼓励刘桂杏:“帮你们脱贫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但帮扶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关键还是要靠自己!”
“对!始终要靠自己努力。”刘桂杏点头说。
英德市九龙镇塘埪村和钟屋村正在进行扶贫安居工程建设,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农民生活又有新期盼。
塘埪村至今还有7户农户尚未脱贫。当地党委、政府按照“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要求,做到帮扶干部联系到户,科技信息服务到户,扶贫项目和资金落实到户,帮助贫困户做好增收规划,进行技能培训,破解发展生产起步阶段的难题。
村口,贫困户的情况和结对干部帮扶措施都在挂板公示。
汪洋来了个突击检查。他随机挑出帮扶贫困户曾凡强的干部罗德槐的电话号码,请陈家记当场拨通。
“喂,我是汪洋。你帮扶的是哪一户?家庭情况怎么样?都采取了什么帮扶措施?”
罗德槐在电话里向汪洋介绍曾凡强一家情况,并告诉汪洋正帮助曾凡强通过种植沙糖桔和反季节蔬菜脱贫。
罗德槐介绍的情况与公示资料基本吻合。“都答对了!现场抽查,基本落实!”
书记动真格,农民立即报以热烈掌声。
调研期间,汪洋还考察了华清循环经济产业园、广东双汇食品有限公司等。
前天晚上,汪洋主持召开会议,听取清远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充分肯定清远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委部署扎实有效,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农村改革发展不断进步,干部群众工作劲头很足,成为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大有希望。
汪洋指出,当前广东省农村改革发展与全国一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同时基础依然比较薄弱,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亟需加强;农村经济活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但发展后劲依然不足,制约农村生产力提高的体制机制障碍亟需破解;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改善,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依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城乡居民的生活差距和发展差距亟需缩小;农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但农民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亟需推进,等等。这些情况表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仍然是广东省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因此,要深刻认识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自觉性。
汪洋强调,要进一步搞好农村体制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一要在探索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现形式和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上取得新进展,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要在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支出。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三要在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上取得新突破,认真落实种粮直补等惠农政策,完善农产品流通和价格体制,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四要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上取得新突破,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汪洋要求,要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千方百计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的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加大惠农支农力度,建立以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为核心的增收机制。
汪洋最后强调,要继续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取得新突破,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步伐。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根据每一条村、每一户的不同情况,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要扎实工作,务求实效,帮扶的措施、目标和方法,要多与农民商量,防止违背农民意志的“一厢情愿”。要建立长效机制,将扶贫的重点放在改善农民的生活生产水平和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上,探索建立对贫困农民和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激励机制。要加强领导,加大考核力度,加强群众监督,进一步提高考核的成效。(记者 胡键 通讯员 岳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