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黑龙江十五期间大力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13日   来源:科技日报

  社会发展篇

  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

    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引领未来,在医药领域、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科学普及等方面体现的尤为生动鲜活。“十五”期间,黑龙江大力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推动该领域的科技进步,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医药创新成就一个支柱产业

    “十五”期间,北药开发战略在龙江大地全方位推进,催生了医药产业的繁荣和壮大,使其成为黑龙江省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北药的概念也进一步提升,从最初以黑龙江特有的补益中药材的种植和中药研制的单一概念扩展延伸为整个龙江药业,涵盖了全省生产的中药材和中成药、化学药品、生物制药、保健滋补药及保健功能食品。“北药”两个字承载着无数黑龙江医药界人士对于一个产业兴起的渴望与期盼,也记载了许多人的热情推进和踏实耕耘。

    2005年,黑龙江医药界因一个获奖而振奋,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教授完成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靶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多年空缺的情况下,这次获奖意义重大。

    回顾“十五”期间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中,共有141项新药开发项目得到了支持,资助金额2000余万元,申报成功国家项目22项,得到国家支持3000余万元。新药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医药创新带来了硕果累累,目前黑龙江已成为全国抗生素生产和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其中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系列产品的销售占全国首位;医药创新产品层出不穷,α-2b干扰素、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红细胞生成素、人血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成为全省生物制药的主要产品;中药产品方面形成了以黄芩、双花为原料的双黄连抗病毒系列产品,以刺五加为主的改善脑循环系列产品,以人参为主要原料的人参蜂王浆滋补保健系列产品,以熊胆为主要原料的清热解毒系列产品,以苦参为主要原料的调节心律失常的系列产品,以满山红、暴马子为主的消咳止喘系列产品。形成了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和特色产品。有30个中药产品如骨折挫伤散、强力脑清素片等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北药开发使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呈现出多元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强劲势头,形成了黑龙江独具的北药开发优势和特色。同时通过兼并、收购、重组和联盟等措施培育大集团和规模企业,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目前,哈药集团已成为全国知名企业,远达药业集团、澳利达药业集团、灵泰药业、乌苏里江药业等一大批国有、民营企业已步入集团化发展之路。就在2006年1月6日,哈药集团向外界宣布了一个好消息,“哈药”继“三精”之后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至此,哈药集团中国驰名商标增至2件,创全行业和东北三省之最。

    建立医药科技园区,为民营医药企业发展搭建广阔平台。黑龙江先后辟建了利民医药科技园区、哈尔滨开发区医药工业园、牡丹江爱民医药科技园区等3个省级医药园区,目前入区企业已达63家。医药园区成为技术成果的集散地、医药企业的孵化器、全省医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扶持民营医药企业的发展,黑龙江省科技厅在政策、项目、资金、信息、管理等方面加大对非国有医药企业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在省科技厅支持的科技产业化项目中民营企业占62%;医药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中,民营企业的项目占42%。

    同时还引导中药材规范种植生产。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筹建了全国第一个GAP研究中心,依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肇源、龙江等9个市县区建立了龙胆、防风、五味子等30个药材GAP示范基地,使药材种植走向依靠科技规范发展之路。黑龙江被列为全国十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处理突发事件彰显科技实力

    一场突如其来的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让黑龙江省科技界冲到了前线。省市科技部门不仅向国家科技部紧急汇报寻求支援,而且在第一时间迅速组织科技专家们冲锋陷阵在防治污水的第一线。科技在这场战役中充当了“先行官”的重任,治理水污染,科技在先行。科技战线的快速行动,有力地支持了省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成功地应对了这次哈尔滨历史上最大规模、最长时间的停水危机。

    省市科技部门支持过的项目在这次事件中发挥了作用,专家们利用这些攻关科技成果及时准确提出了处理苯与硝基苯的应急处理建议,在哈市供排水集团实施,为保证哈市居民安全用水发挥了重要作用。省市科技部门还紧急设立松花江水污染科技攻关专项,选择松花江干流硝基苯类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对策研究等7个课题开展研究攻关。

    对这次重大水污染事件,科技部给予了高度重视,紧急设立了“松花江水污染重大科技专项”,拨专款3000万元,设立6个专题,针对松花江流域的饮水安全、污染治理、对环境和有关产业的影响及应急恢复等展开攻关。科技部成立由黑龙江省科技厅担任组长单位,国家科技部农社司和吉林省科技厅为副组长单位的应急科技专项协调领导小组,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黑龙江省科技厅。

    “十五”期间,黑龙江生态环境和环保科技立项总数91项,支持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33项,在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城市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城市垃圾无害化及资源化和松花江污染控制为重点开展的攻关研究成绩斐然。其中,“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研究,在处理污水的同时可获得氢气,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松花江水污染及综合防治方面的研究为哈尔滨市引入生活饮用新水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积极扶持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技术依托组建的水环境工程大型科技企业集团,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带动全省环保事业向高水平高层次发展。“科普书屋”推动农民奔小康

    “十五”期间,黑龙江科技厅实施了“奔小康科普书屋工程”,首批在全省建立了110个“奔小康科普图书室”,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固定获取科技知识的渠道,建立了一个常设性的科普宣传阵地。“科普书屋”成为冬季农闲中的黑龙江农民们的最佳去处,突破了科技不能常下乡的制约瓶颈。如今,在黑龙江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等概念已经深深扎根农民心中,渴盼知识成为农民奔小康的由衷选择。

    2005年,黑龙江制定颁布了《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把科普工作纳入法则化、规范化的轨道。

    农村科普活动红红火火。科技下乡、科普之冬、科普大集等活动丰富多彩,每年有近万名科技人员投入到科技支农的生产第一线,开展适用技术咨询、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组织各类科普活动100余次,讲座100余场,发放科普图书资料100余万份。“科技活动周”成为每年一次的全民科普盛宴。

    1 2 3 4 5  
 
 
 相关链接
· 2003年中国工程院新当选外籍院士名单
· 科技部高新司与欧洲智能交通协会签订合作备忘录
· 科技部部署十一五科技规划编制地方工作会议召开
· 科技部对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示范项目验收
· 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申报启动
·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