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篇
创新唱响农业科技发展主旋律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现有耕地面积占全国1/10,农村人口人均耕地9.4亩,耕地总面积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黑龙江省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05年全省粮食总产360亿公斤,同比增长14.8%,粮食商品率近70%。黑龙江省又是畜牧业生产基地,奶牛存栏160万头,同比增长13.5%;肉牛存栏660万头,同比增长15%;畜牧业产值460亿元,增长15%,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黑龙江省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7户,销售收入550亿元,利税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2%和17.8%;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3200元,同比增长6.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黑龙江省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回顾近些年来黑龙江省破解“三农”问题的历程,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技术自主创新
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资源配置前移。针对科技成果买方、卖方市场已经互换,政府部门对研发阶段的投入比例偏低,致使科技成果的产出捉襟见肘,与巨大的社会需求相比不但数量少而且水平低、成熟度差,难以满足买方市场需求的新情况,黑龙江农业科技工作确定了重视原始创新,将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前移的思路。将更多的资源调配到技术创新阶段,加大了科技攻关和科技平台建设经费投入的额度。被重点支持的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农机研究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单位,科研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设备仪器得到更新或补充,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普遍得到提升,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也得到显著增强。
构建并实施黑龙江省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推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装备技术、新材料、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并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食品加工业、生物质综合利用等5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集成了省内可利用的优势科技资源,为进行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关提供了可靠保证。
“十五”期间,黑龙江省级农业科技投入累计69295万元,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533项,参与实施各类科技计划的科技人员总数达8000余人,获得农业新技术、新装置、新设计等新成果409项,提供动植物新品种(系)478个,新产品、新材料126种,中试生产线14条,获国家和省科技奖114项,取得专利成果196项。
黑龙江实施的“大豆超高产技术研究”项目尤为突出。通过采取良种、良方、良法和精选种子、精细整地、精确施肥、精量播种、精心管理的“三良五精”高产栽培技术,连续3年取得亩产300公斤以上的可喜成绩。据2005年秋的测产验收结果,一亩地产大豆达398公斤,创造了国内大豆产量的最新纪录;实施的国家“大豆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重大科技专项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项目“在WTO框架内提高中国农产品加工能力建设”大豆示范点建设计划,解决了专用大豆蛋白高效分离及改性、大豆蛋白组分分离等关键技术,提供新技术20项,开发新产品20种,研制新装置2种,筛选特用型大豆品种3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9项,从而使哈高科大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国内生产品种最多、分离蛋白产量最高(年产12000吨)、乳清蛋白独家生产的企业,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使我省大豆产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由于使用的是地产大豆,解决的是中国豆农关心的问题,也实实在在地为中国农民的增收做出了贡献。技术集成创新促进了现有农业成果的熟化与转移
农垦系统引领。黑龙江省农垦系统农业装备水平在全国领先,农用机械总动力达370万千瓦,各种配套农机10万台(件),其中农用大中型拖拉机2.4万台,联合收获机8300台,农用航化作业飞机30架,粮食处理中心198座。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高达90%,基本实现了粮食生产全面积全过程机械化。黑龙江一直把农垦系统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典型来抓。农业科技领域的重大项目都要在农垦系统布点实施,而信息技术,如由国家科技部立项的精准农业、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更是由农垦系统唱重头戏。利用农垦系统的机械化、组织化和农工文化素质程度较高的优势和耕地连片种植的特点,进行新品种、农机、农艺等方面的技术集成与试验,经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农垦系统实施的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实现了水稻生产技术由传统的种、管、收流程式栽培模式向具有叶龄诊断、预测、调控为技术内涵的栽培体系转变。由于科研与推广体系完善,农机等条件较好,推广3年,就累计应用到1630万亩,比对照田平均亩增产42.9公斤,累计新增产值92793.8万元,增收节支89085.4万元。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重大科技项目示范。通过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将众多的已有成果进行集成配套试验示范,是一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好办法。黑龙江实施的国家奶业重大科技专项中的《东北农区奶业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专题,在奶牛现代化生产方面重点集成实施了胚胎移植、犊牛培育、粗饲料高产栽培综合利用、奶牛乳房炎防治、奶牛隐性酮病综合防治等数十项技术;在原料奶质量控制方面,重点集成了抗生素残留检测、体细胞检测、冷链运输质量控制、机械化奶站配套等数十项技术。该项目已经完成并通过验收,共取得39项成果,凝练出重大标志性成果17项;制定地方和企业标准3个,申请专利42项。从而使项目承担单位———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原料奶质量控制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在项目实施期,企业累计新增产值15.4亿元,新增利税1.34亿元。另外,奶源基地建设得到增强,4年累计增加鲜奶产量65万吨,经济效益6.84亿元;奶牛群体遗传品质得到提高,每年遗传进展达到1%。企业受益、奶农受益、社会受益、环境受益,一举数得。
标准化全面推动。黑龙江将农业技术标准做为科技成果转移的重要载体。通过实施国家“东北半干旱抗旱灌溉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重大专项,制定了蓄水保水等13项技术规程,在甘南县示范区培训农民1000多人次,降水利用率由50%提高到75%,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由0.90千克/立方米提高到1.27千克/立方米,增产粮食达30%。“十五”期间,黑龙江共制定并实施了500余项农业技术标准,如在种植业领域重点推行了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全方位的“四全”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年标准化实施面积达1亿亩,增产粮食逾15%。另外,也起到了节本增效的效果,肥料利用率提高5%;大豆、水稻每亩节省种子1到1.5公斤。农业技术标准化的推行,使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变成了一看就懂的“傻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广大农民、农工的农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