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这五年,是新华人难忘的五年,并将在新华社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这五年,新华社党组带领全社职工,紧紧围绕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职责和历史使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展开了一场全面、深刻、扎实的改革,范围涉及到了新华社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位员工。
五年改革,赢来了新华社从队伍精神面貌到采编、经营、管理方方面面深刻的变化;五年改革,也赢来了新华社在国家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自身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今天的新华社,已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之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张开双臂拥抱“十一五”,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向未来。
75年前从江西瑞金中央苏区一路走来的新华社,面对新的形势,深刻审视并明确了自己的主要职能,把“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国家通讯社、消息总汇、世界性通讯社”融为一体,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不断提高引导、影响舆论的水平,为自身的改革发展、与时俱进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2005年1月9日,新华社对外部记者李忠发(左二)在斯里兰卡南部海啸灾区了解灾民生活状况。
新华社国内部记者张景勇(左)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采访珠峰高程测量人员。
纵观现代世界各国通讯社,无不把自己的职责和使命鲜明地印在旗帜上。在新华社走过的70多个春秋里,随着不同时期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党和人民不仅对新华社的工作寄予厚望,也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新世纪、新阶段,新华社党组在工作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总结了党中央在不同时期对新华社提出的要求和当前所面对的工作任务,2001年,新华社党组向全社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新华社的四项主要职能:
一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长期以来,新华社每天准确、快捷地向国内外播发党和国家授权发布的各类信息,及时地向党中央及各级党委和政府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呼声和要求,尽管不同时期所播发、传递的内容和形式不同,但作为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基本职能,却从未有丝毫变化。
二是国家通讯社: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新华社对国内外分社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体制,50多年来,新华社对内报道坚持“全国观点”,确保导向正确;对外报道坚持以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为最高准则,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准确地传递了“中国的声音”,充分展现了“国家的形象”。
三是消息总汇:50多年岁月里,新华社已建立了遍布全球的采集网络,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向世界各地的媒体和非媒体用户播发各类新闻信息,报道国内外新情况、新事物、新人物、新经验;向各国人民介绍中国的发展变化,向中国人民介绍各国、各地区的情况,成为名副其实的当代中国的“消息总汇”。目前,新华社日均播发文字新闻信息稿11000多条,图片840多张,以及大量音视频新闻。
四是世界性通讯社:1955年,毛泽东主席曾指示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即要求新华社快速、充分地把世界各国的情况采集回来,把中国的情况传播出去,把发挥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作用,从国内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如今,新华社已在世界上10O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支机构,成为了一个居于国际上各大通讯社前列的世界性通讯社。
在新形势下,新华社党组把这四项职能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提出来,并强调必须全面坚持、忠实履行,就如同引领大军冲锋陷阵的一面飘扬着的军旗——它既体现了新华社的性质、宗旨、历史使命、政治家办社的原则及优良传统作风,又顺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内外新闻信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既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又遵循了世界性通讯社的基本规律;既有利于统一全社职工思想,集中精力搞好新闻信息报道,也有利于让社会各界了解新华社的性质、宗旨,理解、支持新华社的新闻信息报道,为新华社履行职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改革创新的今天,它更赋予了新华社一个深刻的内涵——新华社必须以新闻信息报道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这就为其后新华社大刀阔斧地推行各项改革、创新举措,走科学发展之路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扫清了各种思想障碍。
在明确了新时期新华社四项主要职能的基础上,社党组还进一步明确了履行职能主要通过三种形式报道——不仅有通稿、内参、文字、图片、对内、对外等传统形式报道,还有互联网、信息、音频、视频、手机短信、手机视频、手机WAP、IPTV等新形式报道,以及报刊形式报道。这三种形式报道,都是履行通讯社的职能,都在增强新华社的影响力。如新华网目前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重大活动报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体,新华社对内、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新华社的音视频报道和手机短信、手机音视频报道,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正在为增强新华社的影响力发挥重要作用;在全国大多数报刊发行量下降的情况下,新华社社办报刊发行总量连续两年有所增加,《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半月谈》《瞭望》等发行量都有明显增长。现在,新华社三种形式报道统一组织指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